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于艺术样式有着重要作用。网剧作为互联网这一新媒介催生的产物,虽是源自于电视剧这一艺术样式,但其自身独有的特性不断凸显,逐渐拥有了专属于自己的美学特征。网络剧是在网络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网络剧中体现出的聚焦当下、话题反馈、复制拼贴、消解深度、解构权威都可以视为反讽的表现。可以说,反讽是网络剧的显著特性之一。
一、相似性的反讽
相似性,指的是文本之间的类似、相像。苏珊·海沃德对这一定义的解释是:“‘相似性’分为‘拼贴’和‘戏仿’。”①拼贴和戏仿看起来都是对原有文本的一种模仿。虽然这种相似性不具有颠覆性,但从本质来看,它们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模仿。相似颠覆了原有文本的品格,从而着重体现出了一种反讽的意味。
在网络剧中,存在着大量的拼贴与戏仿。不同于传统电影、电视剧对于相似性的利用,网络剧中的相似性更多的体现出的是一种反讽之感。它颠覆原有的符号系统,利用拼贴和戏仿对能指和所指建立新的联系。在网络剧中,将故事相互拆解并进行反讽处理的剧集众多。其中,拼贴反讽体现的尤为突出。如网络剧《极品女士》在制作之初就定位于互联网碎片化的特征,剧集由多个片段拼贴而成,以拼贴的方式表现了女主角于莎莎的职场极品的日常生活;《怀才刘科学》则用拼贴的方式讲述了主角刘科学当宝马司机、煎饼果子摊主、偷羊贼、校长等的职业尝试;网络剧《如果没有》在“如果没有”的假设下,以片段拼贴的方式讲述了包括玄幻悬疑、警匪推理、古装宫廷、武侠神话、现代都市、魔幻科幻、战争等类型片的荒唐故事。
网络剧中的戏仿,更具有强烈的反讽性。以网络剧《万万没想到》为例,这部网剧不仅是在内容上,在形式上也充满戏仿性。在剪辑方面,它模仿了法国超短情景喜剧《总而言之》(Bref)的跨越时间、情节的跳切方式。在后期配音方面,它模仿了日本搞笑动漫《搞笑漫画日和》(ギャグマンガ日和)。在《万万没想到》第三季中,戏仿多部电视剧、小说、游戏、名著、童话等各种类型的经典作品。在对这些作品的戏仿中,以一种揶揄、调侃的态度颠覆了原有作品的经典人物、故事、情节等,造成了语言、形象与语境的脱节,从而达到了反讽的效果。
二、预制性反讽
预制性,顾名思义,就是对已有素材的再利用。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预制性更多的意味着一种对已有文化、认知的颠覆。在这种对于已知范式的颠覆中就体现出了其中的反讽特性。这种对于预制性的颠覆,体现了反讽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主要体现在它反抗权威、挑战社会阶级、民族、性别等等级制度方面。
网络剧中就经常体现出一种反对理性、反对精英、反对崇高的“痞化”意味。引起广泛热议的《余罪》就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正剧中的警察形象:主角余罪是一个痞气满满、胸无大志、江湖气息十足的警察。他的行事方式常常徘徊在边缘地带,没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做事不择手段,自私怕死。余罪这个警察胸无大志又痞里痞气、油嘴滑舌。现代都市网络剧《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讲述了陈二狗等社会底层群体在大都市中的经历与遭遇。陈二狗一直秉承着“一命二运三功德,四积阴德五读书”,为了完成爷爷要他在25岁离开大山出去闯荡的意愿,二狗启程向上海出发。在抵达上海后,他本以为会开始自己英雄般的人生,但却为了生计在小饭馆打工;捅了地头蛇熊子一刀后,只能落魄的逃离上海。从本质上看,余罪、陈二狗等人物形象仍然是英雄,但却又与传统观念下的英雄完全不同。
在网络剧中,英雄不再是以神之子、完美无瑕如同不朽者一般的大写的人的形象出现,而是以一种能够在某领域内小写的人的形象出现。可以说,网络剧中的人物开始变得更加贴合受众心理。通过这种对于传统英雄式人物的消解,受众获得了一种宣泄的方式。英雄不再是大众膜拜的对象,而是成为一种普通人,甚至是草根性、边缘性的人。网络剧中的角色也常常运用自嘲的方式进行反讽,蔑视主流文化,反对崇高。即在戏谑调侃的反讽中,对意识形态中心化的价值进行祛魅。
三、互文性反讽
吉尔·内尔姆斯(JillNelmes)在《电影研究导论》中对互文性进行了界定。在他看来,从广义上说,互文性“说的是一部(影片)文本与其他文本可能会有的各种关系”。②换句话说,互文性就是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华莱士·马丁(WallaceMartin)对反讽的定义是:“反讽即是一套代码代表了两种信息”③。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反讽的效果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之间的悖立、矛盾的互文中得以产生。
在网络剧中,这类的互文性反讽十分常见:如网络剧《报告老板》主要讲的是一个影视公司为其客户提供广告片的故事,根据客户的需求将《小时代》《后会无期》《新白娘子传奇》《美国队长》《我的野蛮女友》《水浒传》等影视作品进行戏仿;网络剧《灵魂摆渡》作为一种灵异题材戏仿性的模仿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第三卷中“聂小倩与宁采臣”故事(第二季第九集)、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第二季第十集、第十一集)。这些都是通过对原有文本进行相互指涉,通过杂糅、拼贴等方式将原有经典桥段进行戏谑调侃的反讽。
网络剧凭借自身的网络媒介优势,有着更为显著的互文性。如《太子妃升职记》这部剧,主创在剧本创作环节就精心设计了近300个槽点,积极调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过程为接受者塑造了审美快感,反讽就是在这种互文性中得以强化。
四、碎片化反讽
在后现代的反讽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否定世界等级、秩序、完整性,强调碎片化、平面化,拒绝深度、连续性和完整性。东拼西凑,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碎片化的方式。如苏珊·海沃德在其著作《电影研究关键》一书中指出,“(碎片化)是不同风格、文本、类型或话语的集合”④。碎片化的反讽打破了罗格斯中心主义,体现了一种文本自身的断裂和不确定性。这种碎片化的方式将一个个缺乏逻辑关系的片段进行连接,消解了内在逻辑和理性结构,造成了悖立、冲突、矛盾,形成了很强的反讽性。
网络剧中常见的碎片化叙事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种反讽。搜狐出品的网络剧《丝男士》通过4季近450个碎片化片段的东拼西凑,讲述了一个男性丝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在《丝男士》第四季第一集中,一共有12个故事情节,共发生在十个场所之中。情节前后之间并没有联系,全为碎片化的片段。可以说,《丝男士》打破了传统影视剧中的线性叙事,将一个故事剪接成为几个片段进行讲述。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中蕴含着一种反讽的效果。故事表现的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边缘人物,这部分群体以一种戏谑化的手段,通过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将主人公日程生活碎片、心理精神等拼凑在一起,达到了反崇高、反理性、反精英的反讽效果。
若反讽没有精神向度的要求,则会沦为意义的空洞。在网络剧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网络剧将一个个没有逻辑关系的生活场景、故事情节、叙事碎片串联在一起。这种碎片拼贴的模式将矛盾冲突、谬误悖立突出出来,从而消解了理性结构与事物之间的内在秩序,十分具有反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讽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丧失了意义部分。空洞化的形式反讽体现的是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方向性。而这种空洞化的形式反讽使得剧集沦为了形式的游戏。可以说,这种类型的网络剧已经成为了为反讽而反讽。
网络电视剧虽然发展势头强势,但“少年初长成”,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网络电视剧发端于网民的自娱自乐,许多故事都将生活置于虚拟之中,把具体的历史现实变成一场空洞的集体无意识演出,在荒诞与反讽中,质疑意义的存在,消解人的主体性。这种反讽失去了批判维度的反讽,沦为鲁迅所言的“为笑笑而笑笑”,唯独留下了荒诞、游戏、闹剧。
艺术是美学的与历史的统一。网络的多元性给了大众更多的价值判断,但同样多元的价值观也使得大众记忆失去鉴别力。基于网络属性的网络电视剧亦是如此。大众在多种价值判断中极易失去社会价值观、伦理观的制约,从而在剧中迷失自我。因而,网络电视剧中的反讽在坚持美学的标准之下,也需要坚持历史的标准,即不仅要呈现反讽现实中的问题,更需要的是在反讽中建构起真正的价值关怀。从而,实现网络电视剧艺术美感与文化品位的真正提振。
注释:
①④[英]苏珊·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2-364页。
②[英]吉尔·内尔姆斯:《电影研究导论》,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页。
③[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责编:张金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