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青葱校园剧到青春偶像剧(“前偶像剧时代”)
对于大陆偶像剧起源,一般有外来模仿派与本土原创派两种意见。
外来模仿派认为,大陆偶像剧是典型的舶来品。在香港卫视中文台开设“偶像剧场”、播放日本“趋势剧”之前,大陆只存在青春校园剧,无所谓什么“偶像剧”。正是日本趋势剧“俊男美女+亮丽场景+阳光服饰+流行欣曲”拍摄模式,改造了大陆青春校园剧的拍摄理念,进而催生了大陆青春偶像剧—19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导演张一白充分发挥自己长期拍摄MTV的特长,“兼修”日剧《爱情白皮书》内容编排、情节设置各种桥段,在时尚都市与纯美校园两度空间中,演绎了一个与以往校园剧青涩情感颇为不同的青春爱情故事,成就大陆“第一部偶像剧”之历史地位。紧随1990年代即将结束的脚步,《青春出动》《真情告白》《都是天使惹的祸》《都市丽人行》《夏日恋语录》《缘来一家人》,接连登场,胡兵、瞿颖、李小璐、任泉、郭涛、佟大为、范冰冰、李冰冰等偶像演员紧随其后,大陆青春偶像剧轮廓初现。
本土派认为,外来模仿说有意无意间抹杀了大陆偶像剧的真正源头—1990年代诸多散发着青春气息的校园剧。在本土派看来,大陆偶像剧与革命题材剧、古装历史剧、家庭伦理剧一样,是中国类型电视剧自然孕育发展的结果。远在日韩偶像剧引进中国大陆的1990年代初,央视播出的《十六岁的花季》《万岁,高三(2)班》,尽管清新稚嫩,但已具备当下偶像剧几乎所有的类型要素—“偶像、青春、时尚、励志”。随后,《多思年华》《北京夏天》《校园先锋》《十七岁不哭》《真空爱情记录》《花季·雨季》接连出现,直至进入新世纪,此等“接地气”的校园剧仍旧不绝如缕:《快乐编剧班》《三重门》,直至《走过花季》。从中学到大学,从校园到社会,从朦胧羞涩的少年情怀到苦涩甜蜜的两情相悦,受到日韩台偶像剧强烈冲击的青涩校园剧,虽没能随中国城市化进程,从容进化为当下意义上的偶像剧,却为后来者的青春偶像剧提供了宝贵的原创基因。
总之,新世纪前后,青涩的大陆校园剧内遭电视台收视率之压,外受日韩台偶像剧冲击,被迫终止自我进化,从此开启追日、逐韩、赶台的十年模仿之路。
二、翻拍“山寨”与海岩剧意义(新世纪第一个十年)
进入新世纪后,“韩流”席卷大陆,从《蓝色生死恋》到《冬季恋歌》,从《浪漫满屋》《花样男子》到《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韩流”以不可抵挡之势横扫大陆电视剧市场,捕获无数少年怀春之心。台湾青春偶像剧虽亦模仿日韩,但本土化路线比较成功,出品了大量优秀之作。代表作《流星花园》,不仅开创了台湾偶像剧风潮,而且成为台湾连续剧外销先锋。其在亚洲各国的影响,只有上一个十年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可与其相媲美。
既然“师傅”如此优秀,后来者直接“拷贝”似乎就是一条捷径。新世纪初大约十年光景,“山寨”这个跨行业的关键词基本可以概括大陆偶像剧创作状况。如果说1998《将爱情进行到底》和1999《新闻小姐》模仿日剧,还有初上征程“扶上战马送一程”的必要。世纪初大陆偶像剧放弃原创、奢望捷径之心在模仿《流星花园》上显露无遗。2002年该剧刚在大陆播出,2003年大陆就有了《红苹果乐园》《水晶之恋》。紧随其后的湖南卫视更是将这个题材拍了又拍:《一起来看流星雨》《一起又看流星雨》,剧情依旧雷人、表演乏善可陈,尽管被疯狂吐槽,收视率却高居不下。可见基于类似“脑残粉”的强大收视率,也是大陆偶像剧无法平心静气进行原创的原因之一。
于是乎,山寨韩剧之风更加不可遏制,自2000年《夏娃的诱惑》开始,但凡有点名气的韩剧,几乎被明里暗里模仿个遍。比较典型的:《对门对面》几乎是《冬日恋歌》的翻版,《像风一样离去》翻拍自《天国的阶梯》,《女才男貌》与《天桥风云》有神似之处,《爱上女主播》直接来自《夏娃的诱惑》。其实,模仿翻拍不是问题,关键是故事应与本土文化社会环境相契合,而不应只有浮华的道具与矫饰的人物。
尽管大陆偶像剧在原创的道路上步履艰难,但不乏一直默默坚持原创的努力者。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海岩剧”是大陆偶像剧创作的一股清流,虽然定位一直存有争议,但总体看来,海岩剧无疑属于偶像剧之列。从1996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开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平淡生活》《阳光像花一样绽放》,一直到2007年的《五星大饭店》《金耳环》,2008年的《舞者》,海岩剧大多围绕“涉案”、“情感”两条脉络展开叙事,一条以案件侦破为明线,另一条是男女主人公感情发展的暗线,两者为海岩剧提供了不同一般偶像剧的叙事动力和传奇色彩。除海岩剧外,民国偶像剧和古装偶像剧也是本阶段形成的亚类型:前者如《像雾像雨又像风》《情深深雨》《金粉世家》《风吹云动星不动》《京华烟云》等鱼贯而出,这些剧目因依托出色的文学作品,口碑一般不错;后者影响、争议最大的莫过1998年的《还珠格格》,后续包括《春光灿烂猪八戒》《上错花轿嫁对郎》《少年包青天》《大汉天子》《明扬花鼓》《刁蛮公主》等,这些作品大多发挥“还珠格格”开创的搞笑之风,以狂欢历史、消费明星为收视号召,极尽戏谑、调侃、搞怪之能事,为大陆偶像剧拓宽了表现范围。
三、赵宝刚现象与偶像剧类型衍生(新世纪第二个十年)
经过近十年艰难跋涉,大陆偶像剧逐渐摆脱模仿剧的浪漫讲述与童话风格。2007年,展示真实世界的“时代感”与正视年轻人负重前行的“成长性”成就了《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等“现象级”作品,进取、励志、理想成为偶像剧主流精神。该年度还有《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甜蜜蜜》等口碑良好的作品,让2007年成为大陆偶像剧二十年发展史上当仁不让的时间节点。
像海岩一样,赵宝刚亦是谈及大陆偶像作品时无法绕过的创作者。他们的创作前后相继,几乎贯穿新世纪以来的偶像剧历史。海岩创作基本结束于2007-2008年,彼时赵宝刚的《奋斗》刚刚出现。从《奋斗》开始,接踵而来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组成反映年轻80后情感工作生活的“青春三部曲”,被认作大陆偶像剧本土化的真正功臣。
几乎在赵宝刚努力将大陆偶像剧从空中楼阁拉回地面的同时,另一种转化也在悄然进行。大陆偶像剧开始突破单纯“情爱”模式,融入职场竞争因素。《杜拉拉升职记》《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浮沉》《杉杉来了》《克拉恋人》等,虽然让毕业的“灰姑娘”远离了校园里的“富二代”,但进入职场后却遇到“霸道总裁”与腹黑同事,主人公经历各种磨难后,最终在职场与情感上赢得“大满贯”,极大满足了观众的“玛丽苏”情结。除此而外,《媳妇的美好时代》《婚姻保卫战》《双城生活》《裸婚时代》《家,N次方》《夫妻那些事》《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等却另辟蹊径,在偶像剧模式中引入家庭人际关系元素,以“80后”刚刚踏入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为线索,成长为另一种颇受欢迎的偶像剧亚类型。
此阶段还出现深受主导文化肯定的“红色偶像剧”,肇始作品即2007年的《恰同学少年》。该剧表现了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等一批青年学子在湖南一师五年半的读书生活。青春靓丽的偶像演员,让全剧洋溢着明朗康健、朝气蓬勃的格调和气派。随后,主导文化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过去的峥嵘岁月,陆续推出《新四军女兵》《风流侨女》《八千湘女上天山》《国歌》《中国1921》《风华正茂》《延安爱情》《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红色偶像剧。战争年代的青春岁月让人激动,和平年代军队大院同样令人回味:《血色浪漫》《幸福像花儿一样》《大院子女》《甜蜜蜜》等,反映了1960-1970年代热血涌动的“纯真年代”。而另一部“现象级”电视剧《士兵突击》则开创了青春岁月与当代军人相结合的“军事偶像剧”系列。“不抛弃、不放弃”成为《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麻辣女兵》《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等剧作中人物的内在精神追求,只不过他们的“青春成长史”浸透着更多个人融入集体、无悔为国捐躯的赤诚与热血。
四、结语
大陆青春偶像剧已走过近三十年成长之路。上世纪90年代是其十年“青葱”时期;新世纪前十年是其模仿翻拍的学习期,特立独行之海岩剧体现出此阶段的宝贵原创;2007之后大陆偶像剧原创力不仅体现在赵宝刚青春偶像剧上,亦体现于各种亚类型之万紫千红。青春偶像剧是当下社会流行文化的代名词之一。它的特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跨越文化障碍,体现时下年轻人的生活。所以,助力中国大陆偶像剧健康发展,就是关心国家、社会、个人未来进步、健康、幸福的必要之意与必行之举。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责编:张金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