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剖析中国谍战剧的文化沉淀

剖析中国谍战剧的文化沉淀

时间:2024-10-30 10:02:57

《父亲的身份》剧照从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的诞生日走到今天,不过短短60年的历史。特别是在1978年恢复生产到1998年的繁荣转型期的20年里,中国的电视事业在前20年的人才和技术设备储备,使后发展的20年,也就是1978—1998年的转型和腾飞得到了质的飞跃。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中,在全球电视事业的向前推进和拓展中,带动了中国电视剧以及中国电视剧种类创新和开拓。纵观望去,情景剧、历史剧、军旅剧、都市剧、家庭剧、言情剧、乡村剧、谍战剧等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时代的步伐和新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短短20年里不断涌现。中国电视剧也不再是简单的重叠和复制。

随着历史、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享受到了高科技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促使人们追求更多的精神世界的向往和寄托,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世界,这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生活和生存目标之一。为此,电视娱乐节目已经悄然占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特别是电视剧更是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得以净化和升华,使大众在一天的工作之余,疲劳得以消除,紧张得以缓解,故而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综观电视剧市场,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近十年来,谍战剧雄霸天下,它往往以惊险紧张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善恶昭彰的人物命运来结构故事;采用案发、推理、侦破、追逐、枪战等结构,达到引人入胜、步入梦幻、忘却自我的审美境界。从《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特务生涯》到《誓言无声》《暗算》《潜伏》再到《地上地下》《伪装者》……都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给受众带来更加刺激的观感。

大势的追捧、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浪,已成为一种文化研究现象。一方面,谍战剧已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生产数量上的急剧增长带来剧集品质的参差不齐,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类型化的逐渐稳固,导致谍战剧进入一种模式化的创造窠臼。在利益之下,不得不在故事的表层上挖空心思。由此制约着谍战剧在艺术审美以及创作上的重叠矛盾,从而进入前所未有的困惑。挖掘中国谍战剧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根据时代精神重新反思谍战剧中的文化、政治、情感、人性、信仰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历史命题,真正意义上反映刑侦与反刑侦战线上和长期隐蔽战线上所做出的贡献和自我牺牲的故事,却寥寥无几。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沉淀,没能从本质上去挖掘,这是我们当今谍战剧的瓶颈。纵然如此,谍战剧仍然犹如雨后春笋般取代和占据着新一轮的电视剧黄金时段。

真正意义上的谍战剧,正是以“隐蔽战线”为脉络,再一次从真实故事的基础上,以深度意义模式和人生反思为文本建构原则,追求文艺永恒价值来创作的一部部反特情报传递系列的电视连续剧。如《地上地下》成为侦察员们呕心沥血的奋斗精神、壮志报国的情怀和献出青春与生命的真实写照,“揭开尘封半世纪侦察情报秘史,展示云诡波谲的敌我隐蔽较量”。该剧表达了在建国初期的侦察和反侦察的情报工作中,给中国反特务间谍史留下了壮丽诗歌和同行业的神圣、神秘与自豪感,从而给大众强烈的精神欲望和对人生的另一种深沉体验和理性感悟,表现出更加深刻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观赏的同时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是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这就是谍战剧的文化沉淀。

在把谍战剧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的《潜伏》中,以独特的视觉将镜头伸向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展示了各色人等的欲望、追求和命运,以人世间存在的摩擦、碰撞、沟通和交流,来洋溢着一种世俗向往和崇敬的阳刚之气,追求一种明快创作特征和审美情趣。该剧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传承,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剧中,官方主流文化与市民文化即大众文化达到一致的交织,涵盖精英文艺与通俗文艺的谐和,体现出特定的时代氛围与心理氛围达到空前默契。可以说,在中国谍战剧的文化沉淀的创作中,《潜伏》兼融了艺术与美的创作理念。

谍战剧最为厚重的是它的文化内涵支撑。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和文化代表的符号。谍战剧从诞生至今,每部剧都深深地镌刻着时代的痕迹,并在创作着跨越意境的三层内涵。例如:《伪装者》明氏姐弟中,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以“伪装”的身份示人。大姐明镜表面上是富商,其实是为共产党努力工作的红色资本家;大哥明楼拥有三重身份,是汪伪政府要员、国民党军统特工、共产党高级谍报人员;养子明诚,误打误撞加入了国民党军统特工,实际上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小弟明台也在偶然机遇之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特工,并以国民党特工的身份周旋于世。在四人之间的亲情与身份的博弈中,观众无论是从该剧的内涵到外延,还是从审美的艺术与美的兼融,都始终沉侵在各自相互隐瞒的身份之中去猜疑,进而因获得这种快感而兴奋,由此实现文化沉淀的艺术与美的交融。

谍战剧《麻雀》讲述我党情报人员陈深以“麻雀”为代号,潜伏到汪伪特工总部首领毕忠良身边,通过自己的机智、沉着,巧妙利用与毕忠良的关系,在日本侵略者、汪伪分子等各派势力之间的微妙缝隙,一次次打击敌人。特别是在危机时刻,与自己的昔日恋人徐碧城打入国民党特工假扮夫妻的唐山海夫妇二人紧密联合,最后成功的窃取了汪伪政府的“归零”计划。在这里的文化沉淀表现出一种“情史”的写意,正是这种无法言表的“情史”,在爱恨情仇中一次次触动陈深的灵魂。观众在残缺的爱情中,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沉淀下的艺术与美。

《父亲的身份》里的“父亲”是有血有肉有缺点的共产党员,他几度将自己、战友和家人置于危险之中,还仍然坚守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即便是党对他进行甄别,即便是党对他产生怀疑,他仍无怨无悔的坚持斗争,孤身奋战,默默的收集情报,保护自己的家人,直至党重新认可他和启用他……这些都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坚守的创作内涵指引下的具体行为约束,是中国谍战剧文化沉淀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上,表现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才能做出的豪迈举动。

《黎明之前》“刘新杰”们为了信仰,为了共产主义,选择了崇高的理想。在文本创作中,结尾给了我们更为深刻的内涵。当“水手”段海平:“这一切就像是一场赌局,筹码是你的生命,而我是你的入场券”的语言,深深的感动着观众,为之流泪、踹息。在那些岁月中,“水手”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多年的我党优秀情报人员刘新杰的生命。

撤退台湾前,谭忠恕和刘新杰来到了“水手”的坟前……

谭忠恕:他的墓碑上应该有个名字啊。

刘新杰:刻什么名字呢?我们连他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

……

刘新杰:你要我走我就走。这些年,我已经习惯了听你的话。

在这里表现出来的谍战剧的文化内涵是理想和信仰的崇高选择。面对历史,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在十字街口抉择。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每次抉择都将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谍战剧的文化支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体现,并渗透着中华文明传承下去。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多次强调“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坚持、胜在自信”,我们期待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坚定地走下去。

中国的谍战剧在策划和推出的一部部反应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烈为主体的电视连续剧中,怎样宏扬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书写每一段历史,其背后的意义更加重要。在那忽喜忽悲、忽惊忽叹的历史长廊里,映着先辈们的影子,也刻着今天你、我、他的对人生的启迪和对生活更高的渴望,以及对文化深刻的沉淀。无论哪一个场景、无论哪一个人物,无论哪一个故事……我们每个人就是在这样的故事和影子中一步一步的走下去,被历史感动着、呼吸着;也在生活里被时代感动着、呼吸着,在猛烈的咀吸着其中的文化内涵,然后走完人生之旅……中国谍战剧要走出误区,在艺术的审美世界中自觉的追求民族文化的营养,反思艺术与美的兼容,重塑侦察情报人员在不凡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怀和人格力量的民族精神的鼓舞下的斗志。

中国谍战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厚重中,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在所有的谍战剧中,彰显文化沉淀的历史使命,并在拍摄和制作中融入艺术与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世界结合的完美画面。不是为了市场而生产,更不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而创作。将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风民俗和优美动人的反侦察情报人员隐蔽了半个世纪的情报秘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实而艺术地表现那段厚重历史及人物。

(作者单位:峨眉电影制片厂/责编:张金尧)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