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曾经被明星们呛了行的作家们也开始往电影界报复性地反扑了,前有郭敬明后有韩寒,这对一直在文坛相爱相杀的作家伙伴在本行里没杀够,又前仆后继地转入电影圈继续相爱相杀,郭敬明导演了《小时代》系列,韩寒导演了《后会无期》,都成了轰动整个影坛乃至整个娱乐圈的大事件,无论是话题还是票房的成功都令人咋舌,但口碑呢?只能说,一个是华丽丽的烂,一个是乱糟糟的烂,一个是用一堆明星来扮演奢靡,一个是用一堆明星来扮演颓迷。有人曾用“丧尽天良”来形容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也有人用“PPT电影”或“幻灯片电影”来形容他们的“电影作品”,意即这些电影里,只有一帧一帧的精美画面,却无非都是在卖弄导演本人的恶趣味罢了,跟故事,跟表演,跟电影,其实没有半毛钱关系。后来人们发现,郭敬明其实还算是有良心的,这当然是要跟后面出现的《何以笙箫默》的导演相比的,因为《小时代》虽烂,好歹还有些精美的布景和衣妆,《何以笙箫默》里甚至连这个都没有!连韩寒自己都说,看了最近一些导演拍出的片子,他更有信心做导演了!但偏偏这样的电影票房还都出奇地好,反倒是那些口碑出众的电影却个个票房惨败,有的甚至连放映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歌坛的恶化甚至比电影界开始得还早。先是演员串进歌坛唱歌出专辑,但毕竟演员当中还是有很多的确唱得不错的,后来就直接演变成各行各业各种年龄的人,不管你会不会唱歌,只要你想唱又敢唱,去参加个选秀,马上就可以一夜成名成为最当红的歌星,而真正会唱歌的歌手却几乎没有了出头机会,直到近几年才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很多业内人士和真正爱好演艺、追求艺术水准的人也在反思,为什么演艺行业会乱成这样?有人指出,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过去的演艺行业已经完全变成了当下的娱乐行业,演艺的规则逐步被娱乐的需要所彻底取代,一切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核心价值是消遣和消费,其主要实现手段是刺激,对眼球或对身心的刺激。所有的演艺作品在这个娱乐时代里,其娱乐消费品的属性就必然被放到了第一位。而娱乐消费品大多是流行快销产品,其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成功更多是来自于营销而并非完全出版产品本身,因此那些具有娱乐营销爆点的产品自然就成了易销好卖的产品,而什么东西能够有效地产生营销爆点呢?几个有影响力的明星,一连串爆炸性的话题、一堆有刺激性的画面和一些让人意料不到的结果,就譬如说,一个导演导一部片子和一个经纪人导一部片子哪个更让你意外更令你好奇?当然是后者!娱乐消费时代,很多人往往就是因为好奇和意外而决定消费的。而娱乐消费时代又是与当下互联网时代相重合的,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就是满足大众的吐槽欲,把一个原本高高在上的人或物拉进网络里,吐他个满头满脸的口水,这是网友们最喜闻乐见也是最愿意积极参与的事情。于是人们发现,越是烂的东西越有人愿意看,因为只有看过了他才有对象和资本对其进行吐槽,从而获得一种战胜了对方的心理优越感和满足感,更何况获得这种对象和资本的成本往往很低——一场电影最贵票价也不过120元,看电视和听音乐完全就是免费的,所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发现烂、然后投入烂、最后怒骂烂的这种狂欢娱乐中,聪明的营销者正是抓住了大众这种畸形的消费心理,投其所好对症下猛药。譬如《何以笙箫默》的导演黄斌在回应为什么这部片子会遭到大众如此吐槽时就坦言:“很多槽点就是我们事先故意预埋的。”而且他也知道大众当下这种嗜烂如狂的消费心理,因此他也敢说:“你只有看了我们的影片才有资格骂我们烂,而那些看都没有看就说我们烂的人就是流氓。”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6天2.65亿的票房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活生生的数字面前,再多的道理和原则都是无力的。所以,我们只能期待,已经有厨师(刘仪伟)导演过电影了,主持人何炅导演的新片也要上映了,接下来,那些著名的造型师们、时尚杂志主编们、健身教练们、公关公司老板们、夜场名媛们,其实都可以出来拍电影,再创业内商业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