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赵静.."/>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邵夷贝请“高端黑”放过善良无害的“女文青”

邵夷贝请“高端黑”放过善良无害的“女文青”

时间:2024-10-30 07:13:03


    文/本刊记者赵静摄/本刊记者文立明鸣谢:HoneyHush摄影工作室版面设计/郝毅

你可以叫她邵夷贝,但喜欢她的人常叫她邵小毛。因为一曲《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红遍网络时,她其实不过才学了3个月的吉他,因此成名后常常被人说吉他弹得烂。

她近3年的主旋律是“砸锅卖铁”也要发的新专辑《新青年》。在小毛的预售自述中,犀利的文字表达了她那颗坚定不移的心:“这是我第一次做唱片预售,也是第一次独自承担成本风险。姐不是富二代、也没傍大款,每一分钱都是扯着嗓子赚来的,花得也惊心动魄、谨小慎微,终于维持了温饱并将唱片母带捧在了手心。当然,数字时代,做高制作成本的实体唱片原本就是一种自杀式行为,买唱片也成为‘行动上支持你’的礼貌式动作。如果最终只是一场’理想主义的损失’,姐心甘情愿接受。”

不能觉得你强,就不让弱者走路

2010年6月1日,邵夷贝到广州专场演出。尽管这是全国巡演的第三站,尽管当晚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广州大道中191空间现场还是涌进了300多个热情的歌迷。“感谢大家的捧场,真没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另外,其实我挺感谢这首歌的,正是它能够让大家迅速地听到我的声音。”站在舞台上,邵夷贝毫无悬念地选用了《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作为演唱会的结束曲目。

其实,邵夷贝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这首歌,还有将这首歌无意间传播到网上的那位朋友。“我是在一个朋友家玩的时候被拍的,然后就传到网上,也没有跟我说,后来我还很生气,我让他撤掉,但已经被转到了很多别的网站,所以没弄掉。”谈到《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为什么会传到网上时,邵夷贝这样说。

凭借干净清新的唱腔、轻松幽默的歌词,这首描写“剩女”微妙心态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被疯狂转载,短短3个月点击量就超过几十万次。就这样,邵夷贝以网络红人的方式冲进公众视野。

冲进公众视野,邵夷贝挨了许多板砖,其中最猛烈的批评是:作为音乐人,她的吉他弹奏水平真的很烂。但邵夷贝并不这样认为。“吉他弹得很好的,我可以跟他合作嘛,(做音乐)没有必要自己什么都会。当然,我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我只是想说,我不喜欢别人那种技术不行就不能做音乐的姿态。你批评我,我接受,但是你不能觉得你强,就不让弱的人开始走路。”

谈起影响她的音乐人,她抛开了对抗的紧张情绪说:“我喜欢老男人,像列侬、鲍勃·迪伦、波诺、罗大佑和张楚他们。比如列侬,他始终坚信音乐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所以他是一个永远相信爱与和平的理想主义者。但是波诺更伟大,他不仅承继了60年代的理想主义火焰,而且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世界。这是一个任何音乐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小清新”和“高端黑”的奋战

如果邵夷贝真的像别人安在她身上的标签“小清新”教主那样,只去写一些内化的、无关痛痒的小清新歌曲,也就不会有人说她是投机分子。

在《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红起来之后,她没有去写大龄文艺男青年,而是写了《现象2009》。有人说邵夷贝很聪明,她知道什么话题最火,于是就写到歌里,所以在温州动车事件后她写了《正确死亡指南》,2011年“两会”时唱了《幸福与尊严》,隔年的“两会”她又写了一首《致老去的我》。

如果她没有写过这些歌,争议就不会这么大,她将拥有一小批死忠粉,而“高端黑”们也没空总来䶗架,也许她还会被湮没在层出不穷的清新民谣女歌手中,成为其中声线特别、技术一般、总体来说只有一首歌能被所有人记住的一个。

坐在电脑前听着免费音乐的挑剔听众,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歌手,因为什么呢?仅仅因为她看起来如此“小清新”,却“投机取巧”地连续好几年都在3月份跑出来唱“两会”?

面对这个问题,邵夷贝解释说:“这些歌曲其实跟政治无关,我也没有什么野心,歌词新闻化跟我的专业有关,但我会更在意这些事件中当事人的感受,这些东西会触动到我。与以前写这种类型的歌会不一样,而现在是在用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我写触及现实层面的歌,其实是在延续这些事件,因为它们发生之后往往转瞬即逝,不会在人们的脑海里占据太长时间。而我现在回头听《现象2009》时,还会想起那些事件发生时的场面,也许歌曲只能将记忆延长两三年,但如果我一直做这件事,等10年后出一张专辑,也许就是用音乐在做口述历史了。新闻人用新闻的形式,而我用歌的形式。”“在KTV里你不会点这些歌曲,而是会去唱一些能表达自己心情的歌,大部分都是情歌,甚至你还会把歌词背下来。但是我写的这些歌,如果未来有一天能被人无意听到,他们会知道过去还有这样一段历史,这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对我来说也足够了。”

人生苦短,趁着有冲动来创作

现在“文艺青年”这个词好像逐渐被大众赋予了一些贬义的成分。一开始邵夷贝也不喜欢这个标签,认为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过于偏颇和局限,自认为自己不仅仅有“文艺”一个特性。后来逐渐理解了,“快消社会,大家都时间有限,为了能让听众方便辨认,自己其实就像超市的商品一样在大众媒体的平台上被分类摆放了。真正喜欢和愿意深入了解我的音乐的人,不会受这些标签的影响。”“我从最初的排斥到现在的全盘接受,还因为我认识到,风花雪月、小资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谁都知道生活不易、现实有些肮脏,而喜欢文艺的人能够在了解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依然追逐精神层面的美好,我认为是更强大的人。而且‘文艺’是一种类似染色体的东西,是天生的。不管你是个宇航员还是个银行职员,如果喜欢文艺,天然会被文艺作品感动、会从中找到能量。我身边的朋友都是各行各业的文艺青年,我认为文艺青年天生对美感和好的事物有需求,因此相对善良无害,我更愿意接近他们。”

顶着北大才女和硕士光环的邵夷贝没有按照一般的路径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小白领,反而走上了文艺之路。“我是个比较容易知足的人,生活没什么计划。毕业后有朋友要我去他的公司上班嘛,我就去了。再后来,我之所以选择做独立音乐,也是因为喜欢,而且觉得当时比较有创作灵感,所以干脆就辞职了。”邵夷贝说。“我在朋友的公司工作了有半年多,我觉得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30岁40岁随时想开始都可以。但是,假如我上了10年班,可能就被磨得没有能力和激情写歌了。所以,我现在就是想趁有这个愿望和冲动的时候来创作,人生苦短嘛。”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求收入稳定的职业,挤破头想进机关国企,而邵夷贝则纵身跳到了独立音乐这只小舢板上。

如果没有唱歌,她会去做什么呢?邵夷贝貌似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她坦言自己一直都想走音乐这条路,变成网络红人之前已经在豆瓣上建了音乐人主页,《大龄》是她创作的第三首歌。新唱片只为证明,我们到此一游过《新青年》这张专辑是邵夷贝自己成立的工作室后运作的,据说制作历时2年,耗资费近20万元;唱片创作历时3年,唱片设计历时半年,修改了十多个版本……这一切努力,她只求将它们化为一张精致的实体唱片。“也许10年后,实体唱片已经像卡带一样变成了传说,至少在一张关于‘青年’的唱片上,我们到此一游过。就像青春,我们也都将到此一游一样。”她这样写道。

整张专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青年A从童年到差不多30岁,经历着国家的剧变、自我的迷失与找寻,不断地选择着生活方式与做人的原则,终成为一个外表温润但内心坚硬的家伙。专辑按照时间线索、用歌曲展示了这个家伙的内心变迁。那些与歌曲串联的小故事都有着不同名字、不同经历的主人公,他们似乎像你、像我也像小毛自己。你问她这些故事的由来,她说这些故事好多都是朋友发生的事情,虚构的成分并不多。“这张专辑就是写同龄人成长中比较典型的或者和我的经历比较接近的故事。”

曾经的邵夷贝在一个有着志同道合朋友的小公司里面做自己喜欢的音乐,除了负责写歌,其余的事情都是别人替她去想。他们会帮她定位,会对她要发行的专辑提出建议。这3年间她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被动依赖的人变成了一个彻底独立的音乐人。她学着所有决定都自己做,尝试着和周围的人一起做事,同时还学会做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当然,其中也会产生很多不适,“不适主要来源于你要不停地从舒适的环境中走出来”。在这些处理琐碎的事务的过程中,小毛发现自己不但不抗拒,甚至还挺“享受这个过程”的,况且这个过程还为她带来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做专辑可以做出一个不妥协的东西,其实发专辑就像玩电子宠物的养成游戏,你和朋友一起努力让它慢慢壮大。”

如此不计时间成本去出一张专辑,让人好奇。出道至今,音乐可以养活她吗?邵夷贝说“还好”:“我非常感谢曾经的工作伙伴,他们让我成为一个全职的音乐人。不过我们公司原来连一个小厂牌都不算,某种程度上说,我一直都是一个独立音乐人。不过话说回来,人都要生活,这是残酷的现实。如果有一天音乐不能养活我了,我还是得去上班,但无论如何,音乐始终是我表达自己的渠道,是我生活和梦想的一部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