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时旅行,请暂且忘掉恼人的减重计划吧。与其在华夫饼、巧克力的甜蜜与热量中纠结,在炸薯条喷香的诱惑下徘徊,还要小心克制修道院啤酒的饮用量,为何不给自己放个假,让味蕾幸福地绽放一回?
华夫饼网红美食Huafubing
明明可以靠颜值出名,却仍以美味取胜,华夫饼无疑是比利时美食界长盛不衰的网红。看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粉丝们,在布鲁塞尔大广场的街巷里摩肩接踵,手上托举着五彩粉呈的华夫饼。奶油、草莓、糖浆、糖霜、冰激凌与巧克力酱混搭在金黄色的格子面饼上,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田园风味。
记得《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说:“我想要一个盛满葡萄甘露酒和胭脂虫甜酒的酒窖,一书架的水果蜜饯,还有蛋糕、杏仁饼干和配上奶油的华夫饼。”华夫饼不仅是匹诺曹的心头好,就连比利时著名的彩色雕塑尿尿小童,也站在街头不顾形象地贪吃华夫饼呢。
我以4.5欧元购买了最为丰盛的华夫饼套餐,它给我的惊艳之感是无与伦比的。薄饼酥脆喷香,特别是覆盖其上的鲜奶油与冰激凌,给唇齿间带来难以言说的美妙享受。这些乳制品在满足我口腹之欲的同时,还以最快的速度,让旅途中略感疲惫的我瞬间复活。
美味诱人的华夫饼起源于比利时中世纪。面饼由烤盘底部呈凸凹格子状的专门电饼铛烤制,从而形成辨识度极高的格子图案。比利时华夫饼分为布鲁塞尔华夫饼和列日华夫饼。前者用软面团制作,酥脆轻薄,略带咸味,呈长方形,其最佳拍档是鲜奶油、冰淇淋与巧克力酱,因为配料的甜味能中和饼之微咸;后者以硬面团制作,面饼密度更大,甜度更高,多为不规则井字形,再淋上鲜奶油、冰淇淋、草莓或樱桃酱汁,口感酸甜适中,妙不可言。
巧克力甜蜜诱惑Chocolate
如果尿尿小童还原成真人,我猜想他定会如我一样,不遗余力地光顾布鲁塞尔大广场和大萨布隆附近的巧克力店。那些贝壳、海星、钻石状巧克力包裹着果仁软糖的praline,是比利时巧克力雄霸天下的首款产品;起源于布鲁塞尔的全球最高端手工巧克力Godiva,享有“巧克力劳斯莱斯”之称;即便是寻常角落里不起眼的巧克力小店,说不定也内藏乾坤。
在巧克力博物馆,我领悟到了可可豆是如何从赤道附近的种植园漂洋过海来到发达国家的巧克力工厂、演绎一场美味浓香的蜕变。历经选豆、洗豆、烘焙、风选轧碎的巧克力豆,再经研浆压榨产生可可液质,提炼分离出可可脂后进一步研磨精练,就变成了制作纯黑巧克力的原材料,当然这只是巧克力发烧友少数派的选择。符合大众口味的巧克力要添加乳制品、砂糖、卵磷脂、香料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
接下来在生产车间,我发现巧克力的制作流程看似极简,只需将浓稠的巧克力液体一气呵成灌入模具,再用薄刀刮平,放入冰箱冷冻,但这卖油翁熟能生巧之功力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如今,在比利时依然有很多巧克力作坊抵触现代化生产线,因为他们深信只有经验老道的巧克力师傅亲手一层层上浆,亲自为每款巧克力赋予不同的味道和性格,那才能成就最走心的甜蜜。
先把饼干咬掉一角再蘸巧克力原汁也许是巧克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回顾巧克力的发明史,可以说是欧洲诸国“众筹”之产物。最早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美洲种植可可树,他们将可可豆用于祭祀,还作为货币流通。16世纪哥伦布及后继探险家将可可豆从新大陆引进西班牙,发明了最初的饮料巧克力,掀起了风潮。不久,巧克力风靡法国宫廷。17世纪,荷兰人发明了以风车为动力的机械化研磨可可粉之法,使之得以量产。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可可粉中掺入牛奶,这一灵感开创了现代巧克力制作的先河。
比利时巧克力作为后起之秀,登场于20世纪初。起因是比利时从殖民地刚果运回了成千上万吨可可,原材料的丰富促进了巧克力产业的发展。1912年JeanNeuhau家族开发了巧克力果仁糖praline,用巧克力外壳包裹柔软馅料。奶油、樱桃、杏仁糖、盐焦糖,甚至咖啡、利口酒……馅料的多样令比利时在巧克力界异军突起,大放异彩。此后,巧克力不仅成为比利时的支柱产业,其身影还出现在各种重大场合:新皇加冕、王储大婚、王室添丁及招待馈赠各国元首。
如今比利时年产17万吨巧克力。除去出口海外的分量,每个比利时人每年还要吃掉11公斤。全国有2000余家巧克力生产销售商,其中300多家位于布鲁塞尔,“巧克力之都”由此得名。
现场制作巧克力炸薯条国民小吃Frenchfries
毋庸置疑,华夫饼和巧克力是比利时享誉天下的美味小食。但比利时还有一款神奇的食物,被誉为“国民小吃”,这就是炸薯条。
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炸薯条起源于比利时,这也是令比利时人最为骄傲的地方。15世纪早期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人将土豆从南美洲引进欧洲,到了200年后的17世纪晚期,位于比利时南部的列日和迪南市的居民首创油炸土豆法。起因是冬季冰河封冻无法捕鱼,人们只好以炸土豆代替炸小鱼充饥。没想到当初用来勉强果腹的小食,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升级成为比利时人手一份的美味。此外,炸薯条还是比利民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作为比利时传统晚餐的代表,蓝青口或牛排须与炸薯条搭配成套餐,才是当地的经典吃法。
小小的薯条虽貌不惊人,烹饪手法却不容小觑。原材料采用比利时或荷兰出产的BINTJE土豆,切好的薯条外观均为1厘米的柱状,且不能冻结或太软。这道菜品质量取决于烹饪的温度。先以130度低温油炸,十分钟后再升高至170度,才能保证出油锅的薯条得到外表金黄、酥脆美味的平衡。薯条散发出的浓郁醇香,则是动物油脂经煎炸后的结果。
布鲁塞尔随便一家炸薯条店前,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排队拿到了新鲜出锅的炸薯条,我没有用店家提供的小塑料叉子取用,而是采用最原始简单的“餐具”——手指,并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用薯条蘸取不同的酱汁尝试,一般番茄酱和芥末酱是薯条的经典配料,而在比利时最受欢迎的则属蛋黄酱。
炸薯条的英文单词为Frenchfries,貌似与法国有关而非比利时。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比利时的美国士兵对炸土豆赞不绝口,但他们误以为身在法国(因为
比利时薯条才是薯条界的鼻祖
啤酒独领风骚Beer
如同葡萄酒之于法国,龙舌兰酒之于墨西哥,啤酒是比利时的灵魂与骄傲。比利时拥有1500余种风味各异的啤酒,其中神秘的修道院啤酒奠定了比利时啤酒与众不同的基调。
18世纪晚期,逃离法国大革命的僧侣们在比利时的特拉普斯(Trappist)修道院,用传统酵母菌株制造啤酒。啤酒在敞口槽中发酵,虽然周遭空气中的酵母和细菌成比例增加,但依然无法掩盖“黑而甜”啤酒锋芒毕露的味道。如今的修道院啤酒,以智美(Chimay)红帽、蓝帽与白帽三款最受欢迎。
DeHalveMaan啤酒家族的发展史更像是比利时啤酒产业的缩影,酒厂博物馆位于布鲁塞尔西北方100公里的啤酒名城布鲁日。我在阴凉的地下生产比利时南部地区讲法语),所以将其命名为法式炸薯条,并流传至今。
不知道今天的比利时人是否对这个遍布世界的误传心存芥蒂,但炸薯条在比利时人心中的地位无可撼动。即便是首相夏尔·米歇尔想要改变蛋黄酱成分时,都受到了比利时公民的强烈反对。比利时已于2014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请,一旦获批成功,比利时薯条将与该国的啤酒一样,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车间里,从一袋袋麦子和干枯的啤酒花开始,伴着铸铁酒桶和古老的酿造工具,慢慢梳理出比利时啤酒业的演变历程。1856年家族的英式酒窑里酿造出了罕见的黑啤酒,其酒以泡沫丰富和黑麦芽的焦香味为特色,一跃成为啤酒业的黑马;1930年代,家族通过特殊的冷却系统,生产出底部发酵的啤酒,成为当时的大热门;一战后他们又尝试清爽口味啤酒的酿造,产量较之前提高了一半;此后他们与时俱进,紧跟可乐潮流,生产出了口味更多元的热销饮品。正是无数酿造师头脑中的创新理念,让比利时拥有四种啤酒发酵法,即自然发酵法、温热发酵法、混合发酵法及低温发酵法,从而在全球啤酒业独领风骚。
牛排与炸薯条搭配成套餐是当地的经典吃法
Brugse系列啤酒是DeHalveMaan酒厂的主打产品
从一进酒厂,我就时不时看到那个怪诞的小丑商标,它的来历要追溯到中世纪后期。那时的比利时由奥地利统治,有一年奥地利皇帝访问布鲁日,民众举办盛大游行仪式,其间有各色小丑献艺。当晚,民众请求拨款建立一座疯人院(zothuis)。国王说:“我今天目睹了一大群快乐的疯子,好像走进了疯人院。”就这样,DeHalveMaan将意为“疯子”、“傻瓜”的“zotten”用作啤酒的注册商标,颇有些自嘲与戏谑成分。
坐在曾经的灌制间和麦芽仓改造而成的餐厅,我品尝着赢得多项国际大奖的BrugseZot。此酒以四种麦芽融合并经三次发酵而成,色泽金黄。我感到丰富的泡沫淌过喉咙,并伴有清新的果香。BrugseZot还有姊妹产品BrugseZotDubbel,由萨兹啤酒花和六种特制麦芽酿制而成,棕色并带有独特的苦味;而BrugseBok则是带有麦芽味的季节性啤酒。
美酒入喉,我看到大厅整面墙上陈列着历届产品、商标、老古董瓶、盖子木塞,还有玲珑剔透的各式啤酒玻璃瓶。在比利时,每款啤酒因其独特的个性而拥有与之搭配的玻璃容器,并在与容器的肌肤之亲中逐渐改善着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