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公司是一家应用软件开发商,创办于10年前,当时还不到而立之年的程序员W,靠着一款刻录软件一年就能获取100多万收入——主要来自国际市场。
“第一天就做了10多单,收入将近400美元,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我就想一个人一年可以赚100多万,10个人就可以赚1000多万,100个人就可以赚到1亿。于是我就按照这个逻辑开始成立公司,从此走上了发达之路。”
W一个猛子扎进了海外的个人通用消费类软件市场。起初,W更多的时间用在产品营销上,随着竞争对手增多,无法找到核心优势的W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产品研发上。他还毅然决定进军苹果Mac系统。其员工从几十人增加至几百人,产品高峰时多达数十款,年收入于2011年突破亿元大关。
2009年,并不缺钱的X公司拿到了一家民营PE的A轮投资。W认为,当时公司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没有资本外力去推动规范公司的治理架构,很难成长,自己最终也将会以小老板的心态饱食终日。选择这家PE,W一是看好它能带来规范化管理;二是如果在国内IPO,这家机构有足够的资源助力。
不过,后期W发现,一个企业最根本的东西还是业务,这家民营资本在业务方面能帮到的相对少。
两年后的2011年,一家看似能在业务方面帮助X公司的VC开始“投怀送抱”。这家机构侧重TMT领域,在业务、战略和行业资源方面好像能给到更多帮助。那一年,京东完成了15亿美元的第3轮融资,凡客诚品第5轮融资超过1亿美元,就连上线不到1年的拉手网累计融资都超过了1.5亿美元。风投成了“疯投”,创业者也不得不狂热。“我当时去融资有一种从众心理,好像谁融不到钱就丢人似的。”W说。
说是这么说,融资自有用途。当时X公司计划冲刺上市,业绩需要有持续增长,而其原有产品增长空间相对有限,所以W计划收购一些小公司,把公司规模做大。然而,W发现,国内创业团队“太不靠谱”,而国外创业团队价格又太高:“你的想法跟最后的事实总有很大差距。”
X公司的第二次融资又没有派上用场,近1亿元的钱该怎么花让W愁眉不展。从上市角度来讲,这个钱不能发给员工,因为要在国内上市,一定得赚钱。他只好“将错就错”,拿这些钱来盖办公楼和装修。“我们准备请香港著名的设计师帮我们设计办公室。反正有的是钱,不花怎么办?”
关于钱,W总结说:
一、钱就是钱,不要想别的。所有的投资人都会讲资金之外的资源,而你最终会发现:钱就是钱,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
二、要不要钱是由公司战略决定的。×公司第一轮融资时不缺钱,但缺上市资源,所以引进了国内PE,第二轮融资,当时是缺钱的。
三、钱多钱少都会坏事。钱多会乱花,钱少却放不开手脚。
四、天使及A轮的融资估值就靠双方的心理期望值。初创的企业就是星星之火,能不能燃起来没人知道。越往后走,估值就越明确——企业越来越大,数据越来越多,就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计算。
五、别太早挣钱。太早挣钱就会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意味着你只会安稳于做挣钱的事,对未来的投资就会减少。特别在互联网时代,在不同外部环境下,你应该有不同的商业模式。
六、做企业没有最完美的一条路。我们今天反思了很多,但重新回到几年前,走的也许还是那条路,因为那个选择是由当时各种因素决定的。所以,有些东西只能靠自己慢慢悟,做企业就是这样。
——整理/王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