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冯珊珊
L公司曾经是显赫一时的中美合资新创企业,专注于开发某电子产品的芯片。在外人看来,L公司的崛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高材生的创业团队、知名学府的大力支持、海外基金的群起背书……本该一直红红火火发展的L公司却在2011年底裁掉所有员工及管理团队并关闭了总部。L公司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伟大梦想
早在1996年,国内某知名大学的两位校友A和B在美国创办了L公司。之前,这二人都曾与德丰杰龙脉基金创始人赵光斗共事过一段时间,有丰富的技术及管理经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某款电子产品迎来了一个改朝换代的机遇,而且中国人有可能采用自己的标准。“这种标准影响到的不仅是商业领域,还牵涉国家安全。”赵光斗说。
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来说,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会有严重后果。就企业自身而言,需要支付动辄上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就国家而言,这会给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影响,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进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A于1999年回到中国,决心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这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母校的大力支持,几个月后就成立了研发中心,并请到知名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又过了两个月,公司完成了该标准的方案设计和理论分析。这个方案的背后,是L公司的另一位核心人物C。他有自己的公司,但一直有一个愿望:做无线宽带业务,和自己的业务结合,做出一条清晰的产品链。
于是,C投资200万美元,加入团队并出任CEO。这是L公司得到的第一笔投资,团队正是靠这笔钱完成了该标准的初步设计方案。
“机会出现,大家都看得到,而且都觉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于是基金一轮一轮地投了进去。”赵光斗说。
公司拥有上述方案的完整知识产权,但对于实现产业化所需的巨大投资总是感觉捉襟见肘。该新产品的测试过程非常复杂,一般的产品测试在实验室就能完成,但这个产品用于移动传输,要到各个具有不同地理特征的地点做现场测试。
2000年8月,在校方的撮合下,校方关联企业对L公司投资8000万元,成为其控股股东,L公司的产品方向也进行了调整,专门为该电子产品研发制造芯片。
产品转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如何正确解读政策环境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在中国和美国是一样的。
“出于各种考虑,政府会出台一些政策,规定哪些方向有什么不能做,但并没有明确指明什么可以做。一个原本两三年可以面市的产品,因此可能浪费了七八年的时间。往往产品刚做出来进行验证,产品标准又发生改变,这样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赵光斗说。
遥遥无期的标准之争以及产品基础架构转型所需的投入,令L公司的资金再次紧张。这种情况下,又有几家国内投资机构先后向其投入了数额不等的资金。
2006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以L公司研发的技术为基础制定的该电子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于一年过渡期后在全国强制执行。标准出台后,整个产业链将随之启动。作为这一国标核心技术的拥有者,L公司是当时唯一可以提供该类芯片的厂商,其之前的投入开始显现出价值。
“以前业绩不是很显著,处于大量烧钱的状态,后来可以做到2000万美元的量,而且在继续成长。”赵光斗介绍。
L公司似乎具备了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美式管理团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国政府机构关系密切。而且,当时中国正在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是该电子产品展现技术的一个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