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记者周宇
生活在高原圣城的人们是幸福的,而他们的“获得感”植根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文化繁荣发展、生态保护向好。6月27日上午,《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拉萨样本》(以下简称《拉萨样本》)首发仪式在拉萨举行。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出席并赠书。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宣传部部长姜杰出席并讲话。时任拉萨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张延清,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周熙明,《小康》杂志社副社长、《拉萨样本》主编赖惠能及全面小康样本市县代表发表主题演讲。
《拉萨样本》由《小康》杂志社编辑,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全面小康(样本)发展报告》系列丛书第三本、西部第一本市县样本,一经首发引来数百家媒体关注。
共享与幸福是《拉萨样本》的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求是杂志社创办并主管的《小康》杂志作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忠实记录者,自2014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全面小康(样本)发展报告》。2015年8月,《拉萨样本》编撰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多次论证,样本主编赖惠能与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带领的团队完成编撰工作。
作为《拉萨样本》序言作者,齐扎拉说道:“《拉萨样本》的出版,对于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深入持久地推动拉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确保拉萨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发仪式上,姜杰介绍说,我国东中西部各城市(县/区)建成全面小康的路径有共性更有个性,通过对拉萨的调研,调查人员梳理出了拉萨“共享与幸福导向型”的全面小康建设之路。
“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就不能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明光在致辞中强调,《拉萨样本》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一个样本。
拉萨的幸福源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均衡
据悉,拉萨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4年位列全国38个主要城市之首,拉萨市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
拉萨,这个中国最幸福城市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全市95万各族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的期盼。”张延清在主题演讲环节中介绍说生活在高原圣城的人们是幸福的,而他们的“获得感”植根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文化繁荣发展、生态保护向好。
周熙明在主题演讲中阐述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物理空间和思维生活空间中,是虚实结合的存在,要想提升幸福指数,必须要同时提升两个空间达到一种动态均衡的状态。他说:“拉萨找到了虚实两个动态空间的均衡,是健全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
赖惠能认为拉萨的幸福感之所以这么高,与处理好了“远”和“近”,即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关系;“软”和“硬”,即精神文化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关系;“快”和“慢”,即先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均衡关系;“大”和“小”,即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民生关系;“城”和“乡”,即新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分不开。
用“小康指数”测量拉萨的幸福
作为抽象概念的幸福,如何测量?
2005年,《小康》杂志联合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推出中国全面小康指数,逐月发布。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拉萨样本》编撰工作过程中,“中国小康指数”落地拉萨进行调研,从饮食、消费、居住、生命、教育、平安、信用、生态、休闲、幸福、公共服务入手,从拉萨民众的主观感受度的角度来探求“中国最幸福城市”是如何炼成的。
调查显示,拉萨市民感到幸福,关键是他们基本民生需求得到了满足。从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到98.7%的农牧民拥有自己的住宅;从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不能上学,到享受15年免费教育政策;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增加到68岁,住有所居、学有所教、业有所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拉萨人的幸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过去延续到了现在,又延续到未来。
“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但是客观上全国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难以衡量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度。”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拉萨样本》主编马新明认为,中国小康指数落地拉萨,将主观感受度指数与客观发展指标相结合,能够为拉萨当地政府测评自身发展水平,进行社会发展诊断,进而整合各方面资源扬长补短,更好地推动地方政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首发仪式上,北京市大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沈洁,浙江省遂昌县政协主席、《遂昌样本》副主编华治武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对《拉萨样本》进行了点评。本次活动还邀请了浙江省德清县、浙江省遂昌县、浙江省临安市、浙江省江山市等全面小康样本县(市/区)的代表,就《中国全面小康(样本)发展报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