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它正迅速成为世界级的创新者。在庞大的市场、数量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和制造工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开展了创新活动。企业应如何加入中国的创新生态?如何从中国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中获益?如何创造满足市场需求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围绕这些问题,两位教授和现场观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布鲁斯·马科恩:创新能力演化的“四个C”
演讲中,马科恩教授提出了驱动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4C”框架——客户(Customer):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文化和雄心(Culture&ambition):依靠创业家的驱动力、雄心和政府的扶持,中国建立起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同时中国有大批才华出众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们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能力(Capability):中国公司有应对激烈竞争的能力和满足迅速变化的客户需求的能力;现金(Cash):中国创新企业发展迅速,产生了大量的现金。此外,马科恩教授还阐释了中国创新型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从单纯模仿到量身定制”、“从追随者到世界标准”和“从新资源到新知识”。
叶恩华:中国创新的十大特点
叶恩华教授基于对中外公司的大量实地调研,提炼出中国公司创新的十大特点——更聚焦本地需求与客户;接受“质量尚可”的标准;渐进式而非突破性创新;愿意满足特殊需求;动用大量员工来解决问题;鞭策员工艰苦奋斗;快速试错、快速学习;不够正式,流程更快;老板干预较多;与政府关系更密切。除了对中国企业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叶恩华教授还关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他总结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创新战略发展的三个阶段:海外引进中国(即跨国公司刚刚到中国时,根据中国的原材料和员工情况,对已有生产线进行改进);本地化(即针对中国市场设计新产品,在中国生产并销售);在中国打造全球企业(即在中国建研发中心,为全球进行创新)。
在提问环节中,两位教授就中国政府在创新中扮演的角色、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突破性创新、产学研结合、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