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大江,大湖,大武汉

大江,大湖,大武汉

时间:2024-10-28 02:01:40

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涌出三峡进入湖北境内,西起巴东、东至黄梅,全长1061千米,占长江干流总长的1/3,是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6月25日,我们来到湖北省会武汉,吃过一碗热干面,开启我们的江城之旅。

扫一扫看视频

长江文化邮局既为游客留下旅程“记忆”,也吸引了集邮爱好者的驻足,成为江城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李汉梅摄因为一座楼,认识一座城

在秀山起伏、湖波荡漾的美丽江城有一座如诗如画的千年古楼,千百年来,白云环绕其上,滚滚长江从它的脚下东流而去,它,就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黄鹤楼。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便将登楼阁、揽胜景、吟诗作赋视为一项高雅的活动。

黄鹤楼的修建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223年,为了加强对远方的瞭望和对城市的守卫,东吴在夏口城的一角修建了用于军事用途的黄鹤楼。三国归于一统之后,黄鹤楼的军事价值不复存在,逐步演变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唐代诗人崔颢在此写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由于战火频仍,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一个铜铸的楼顶。

1985年6月,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上,复建了黄鹤楼。复建的黄鹤楼主楼以清同治版黄鹤楼为原型设计,但更高大雄伟,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的黄鹤、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将主楼衬托得更加壮丽。

为展现中国历代名楼的建筑风采,1987年10月30日,当时的邮电部发行一套4枚《中国历代名楼》特种邮票,编号T121,第一枚的图案就是黄鹤楼。今年4月,历时2个多月,黄鹤楼完成了1985年复建33年来的首次大规模内部修复,对楼体的楹联、吊顶彩绘、立柱仿古漆等部件进行翻修。登楼远眺,除了“极目楚天舒”,将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之外,还可以在黄鹤楼主题邮局买上一枚明信片,加盖上黄鹤楼特有的纪念邮戳寄给自己和朋友留作纪念。

因为一座桥,爱上一座城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江城,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局面。复建的黄鹤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长江是分割南北的天堑,汉江则把江北的汉口和汉阳也阻隔开来。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前,百姓要靠摆渡船才能在三镇之间通行。因此,在武汉的江面上架设大桥的规划酝酿已久。1913年至1948年间,曾先后四次进行长江大桥的勘测、选址和设计,但几次规划都因经济、战乱原因而搁置。新中国成立后,终于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成为了现实。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上层为双向四车道的公路桥,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为京广铁路复线,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桥身共有8个桥墩,每孔跨度128米,可让万吨巨轮通行无阻,故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同时,也让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紧紧相连,形成了京广线。为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庆祝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57年10月1日,当时的邮电部发行《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全套2枚,从侧景、鸟瞰的不同角度展现了大桥的雄姿。

在汉口江滩的沿江道旁,有栋28平方米的玻璃房,这便是全国首家以“长江”命名的主题文化邮局。2014年9月13日,长江文化邮局正式对外营业,并邀请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编导李近朱为名誉局长。

在长江文化邮局内,长江“味道”浓郁。大厅内摆放有以长江山峡湖坝、长江沿线城市和长江美食等为主题的明信片,游客可将明信片寄给亲朋好友,分享旅途美景。邮局营业员王敏还特别向我们展示了一套《江城印画》明信片,这套明信片展现了卖豆皮、抢刀磨剪、炸面窝等老武汉街头民俗,在“2015年中国邮政最佳明信片”评选中,荣获大众最喜爱旅游风光明信片金奖。

因为一次起义,记住一座城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阅马厂,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建筑内部布置并没有大的改动,仍然可见具有年代感的桌椅台灯等物品,里面展出的影像资料,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故事。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最终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使整个武昌都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下。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终结了在中国持续2132年的帝制。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标志。辛亥革命这一近代中国爆发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然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将大清邮政的招牌换成了中华邮政,但邮政大权依旧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中国邮政工人为争取邮权发生了数次罢工。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湖北邮政工人在全国总工会领导下,成立了全省邮务职工总会,汉口邮政职工入会者达400余人,招致邮政当局的大力打击。他们借故开除了4名职工,并将工会执行委员长调往沙市,此举激怒了广大邮政工人。经过两天的准备,武汉地区邮政工人举行了大罢工。

据《武汉邮政史料》记载,1926年11月11日这天清晨,省邮务工会纠察队员在通向上海路邮政总局的各个路口上分别把守,散发罢工宣言,张贴标语,宣传罢工意义和目的。当天下午,职工代表汪鸣早等分赴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国民政府政务委员会,陈述了罢工的意见,要求政府支持邮政职工提出的关于惩办工贼、改善待遇等11项要求。

罢工进行到第三天,刘少奇等在邮局大楼与代理邮务长再三磋商条件,将巡员魏文侯调任他职、为邮政工人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工会执委在任期内不得调遣等要求基本被满足,罢工取得胜利。

观众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观看辛亥革命人物画展。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邮车奔驰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因为一条路,连接一座城

一骑快马,从江夏县驿站扬鞭而去,北往京师,南去潇湘。在江城古道上,这一幕曾延续两千年。始于春秋时期的邮驿,将江城的讯息递传万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与内地交通阻断,汉口成为邮运中心。武汉至长沙、武汉至阳新、武汉至宜昌3条邮路成为与西南、东南及抗战大后方通邮的主要干线。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水陆交通被阻断。11月20日,蔡甸邮局派人送来从沙市、宜昌等地寄至武汉的邮件,这是武汉沦陷后到达汉口的第一班从非沦陷区寄来的邮件。为保持邮政运输,沦陷区湖北邮政管理局开辟出一条由汉口经蔡甸、马口、仙桃镇、潜江至沙市的旱班邮路,转发重庆及西南各省的邮件。1939年3月,又开通了汉口经新堤至监利直通西南的步班和水上邮路,成为沦陷区与非沦陷区之间运邮的主要干线(亦称秘密邮路)。

抗战8年,邮路难通,家书抵万金。武汉被日军侵占前,有民船邮路2600公里、汽车邮路3499公里,火车邮路可通信阳和羊楼司;武汉沦陷后,为了维系与大后方的邮运,开辟步班邮路2294公里。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湖北人民邮政管理局成立,迅速恢复了省内、省际邮路。1951年2月1日,武汉邮局在汉口中孚里一号成立。1955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武汉市邮政局。如今的邮政,已不是当年的旧模样。黄陂区地处长江新城核心区,黄陂区邮政分公司的一楼就是面积达800多平方米的双凤支局的全功能网点。大厅内存取款一体机、自动开卡机、补登折机、移动终端等设备一应俱全。

漫步长江边,耳畔又响起那熟悉的旋律:“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