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促进城市群的良性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推动.."/>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城市群:中国发展主引擎

城市群:中国发展主引擎

时间:2024-10-27 09:56:39


    要促进城市群的良性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居住、通勤就业和产业布局的同城化,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统筹规划城市的地理、行政和经济边界

□张学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同时,在空间上也逐步形成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历时性共存这一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形态。如何更好地进行城市群、都市圈以及经济带建设,需要在新形势下做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正在崛起中的城市群

城市群已经是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中心。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在国际范围内,经济活动以及人口的分布越来越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全球一半的生产活动聚集在仅占全球大约1.5%的土地面积上;在美国,2.43亿人口集中在占全国总面积3%的土地上;在日本,3500万人口拥挤在东京这块不足日本总面积4%的土地上,财富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这些区域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通常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五大城市群,包括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等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在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经济活动大都集聚在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市周边的城市区域。首先,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已逐渐成熟。其次,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从省域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逐步突破省域边界,实现跨行政区域协调发展。第三,中国的区域经济由原来的板块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2013年,中国的23个城市群,以占全国28.9%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3.8%的人口,创造了85.7%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以4.69%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2.24%的总人口,共创造了全国40.41%的地区生产总值。不难看出,城市群是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传统的经济学忽视了“空间”的概念,只分析“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么生产”,但对于“在哪里生产”则一般较少涉及。通过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学,可以认识到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生活载体,承载着企业的生产和人的活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指出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那么,城市群如何能够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

首先,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可以解释城市为什么会集聚。城市群是城市集中化的产物,也是经济集中化的高度体现。不同类型的城市加强联系,可以在功能上实现互补、产业发展上实现良好分工。在同一个区域集聚的大、中、小城市,以及相关的小城镇,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产业发展的优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带来更大的集聚利益。因此,城市群内城市的扎堆出现,会获得比单个城市更大的收益,而这个收益就来自于分工与规模经济。

其次,城市群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集聚经济。一方面,城市群通过竞争力吸引外部要素流入,使得规模经济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城市群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能够通过内部城市之间相互整合,消除单一城市的规模不经济,实现“1+1>2”的聚合效应。同时,城市群内部城市体系的相对完善,也能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分工,从而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总体来看,在中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由地方化经济到城市化经济再到城市群经济的转变,存在着由企业集聚到产业集聚再到城市集聚的转变,以及由专业性城市向多样性城市再向城市群的转变。在一个地区内,由于某个产业的集聚,逐步通过地方化经济形成了具专业性的城市;而不同类型产业集聚,便形成了城市化经济,进而形成具有多样性的城市。大、中、小规模城市的集聚所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城市群经济,其在空间形态的表现,就是城市群(见图1)。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