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梅
尽管时间终究会把真相“生”出来,水落石出,可这“生产”的过程往往一波三折,乃至险象环生
国王死了。两个王子还年幼,护国大人是国王的弟弟……等一等,这个故事很熟悉,不是吗?中国历史上,叔侄争皇位的不少,由此上演的各类宫廷戏你恐怕多多少少也看过,没有任何新意,就算讲个外国故事,也不稀罕。可我想说,那些“历史”都是真的么?比如说,孝庄皇后到底嫁没嫁多尔衮?四爷胤禛有没有篡夺皇位?雍正又是怎么死的?
史学家会有他们的说法;不过,真相或许并非史书里写的那么简单。那些谜一样的故事,经久不衰地流传,没有人感觉厌烦,总是津津乐道。它们变换着姿态不断出现在野史、民间故事、电影、戏剧、小说里,从来都韵味无穷、魅力不减。
发现真相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考古学》杂志评选出的“2013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就是理查三世的遗骸被发现。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队通过对比地图和利用钻地雷达技术,终于确定了莱斯特某个市政停车场就是英王理查三世的葬身之地。理查被草草地掩埋,没有裹尸布和棺材,埋葬时双手被捆绑,身上有十处创伤。
“暴君”理查的形象深入人心。依照历史学家托马斯·莫尔(对,就是写《乌托邦》的那位先生,执著的天主教圣徒,后来在宗教与权力的斗争中被斩首)的记载,理查为了顺利登基,不惜杀掉兄长的两位王子,甚至诋毁自己的母亲,宣布前国王哥哥爱德华四世为私生子。而莎士比亚剧作里的理查三世,跛足驼背、面容丑陋、奸佞邪恶。
理查三世是约克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这个王朝的代名词是“玫瑰战争”。为了争夺王位,兰开斯特家族(族徽为红玫瑰)和约克家族(族徽为白玫瑰)打得不亦乐乎。后来以约克家族获胜,爱德华四世统治英格兰暂告停歇。
然后,历史就变得有点儿扑朔迷离。这一小段时间——爱德华四世死后,理查三世夺位,再到亨利七世开始都铎王朝——不过两年时间,在英国史上并不重要,基本是轻描淡写:篡权暴君很快就死于战场(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君),尸体曾被祼体示众,遗骸后来不知去向。
可恰恰是这一段“公论”,慢慢变得不那么真实可靠。
侦探小说家约瑟芬·铁伊就提出了质疑,她让自己笔下的苏格兰场警探葛兰特去“还原”真相。那个在莎翁笔下“天生我一副畸形丑相,不适于调情弄爱”的暴君,其实有着一张年轻饱满带着微笑的脸,这让擅长“辨脸”,几乎从无闪失的葛兰特打死也不相信他会杀侄篡位。
证据看起来很充足。众所周知的暴虐形象来自莎翁的名剧《理查三世》,剧作家的史料来源是托马斯·莫尔的编年史。但是,夺位的血腥故事发生时,莫尔还只是个孩童,他不可能是现场见证人;而作为都铎王朝的宠臣和大法官,莫尔当然也不会替“前朝的逆子叛臣”说话。
果真如此?我立即去翻大卫·休谟的《英国史》。休谟讲述的那个“耳熟能详”的篡位故事,“臭名昭著”的理查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不过一查出处,休谟的“还原”来自权威的托马斯·莫尔爵士。
也就是说,我们了解的历史是错误的?要知道,“塔中王子”可是英国小朋友噩梦中的人物——两个可怜的王子被困在伦敦塔上,邪恶的驼背叔叔偷偷潜入卧室,用枕头捂死了他们。据说,你问十个英国人,有九个半会给你讲这个故事。难道就没人觉得事情不对劲?没有史学家“清醒”地发现问题?几百年里千千万万英国人都执迷不误?
对此,作为最著名的侦探小说之一,《时间女儿》的作者铁伊,如何解释?
她让警探葛兰特讲出了一个名词:“汤尼潘帝”——这原本是威尔士的一处地名。传说当年邱吉尔任英国内政部长时,曾派军队开枪扫射,血腥镇压当地的矿工罢工。然而,事实真相却是警察根本就没有带武器,所谓的流血事件只是在场的一两个人流了鼻血。
类似的真相还有。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波士顿大屠杀,不过是一群暴民向英军岗哨扔石头,总共死了4个人;苏格兰一则动人的殉教事件中,两位投水而死的圣洁女性,实际因通敌叛国被起诉,后来获得缓刑安然无恙。
显然,铁伊并不满足于给你讲个侦探故事,她其实想说历史中的那些“谬误”并非偶然,它们更可能是锻造历史的普遍方式。如此读侦探小说,有些沉重了。可有些时候,历史真如连环杀人案一样,需要“福尔摩斯”去抽茧剥丝。甚至有一些“大案”,至今未破。
辛苦劳累了一天之后,毛姆大叔说,他实在没有兴趣去看那些大部头的名著,而只想挑一本侦探小说,在温暖的炉火边,消磨一个闲适的夜晚。阅读了无数本侦探小说之后,毛大叔总结出写作这一类小说的铁律:对谋杀的数量严格控制,超过两起时,谋杀就变成了屠杀:最合理的杀人动机无非是金钱、恐惧还有复仇;侦探小说家的任务就是讲故事;经典的推理模式很简单:凶案发生,嫌疑产生,发现真凶。
《时间女儿》的创作路数不在此列,它也不会带给你一个轻松悠闲的夜晚。是的,凶案发生了,小王子被杀;嫌犯也有,理查“十恶不赦”;真凶呢?没人知道。至于历史的真凶,更是逃之夭夭。
尽管时间终究会把真相“生”出来,水落石出,可这“生产”的过程往往一波三折,乃至险象环生。理查的遗骸终于被挖掘出来,头骨复原之后制作的头像,绝无“暴虐”之态。不过,DNA的检测也带来更让人吃惊的发现,理查很可能是他母亲的私生子——这恐怕不是力挺理查无罪的铁伊想要的吧。
嘿嘿,历史就是如此波诡云谲,关于它的谬误让人慨叹又无奈,有些时候连提出质疑都得小心翼翼,翻案的代价太大。某些“定论”是难以撼动的,探寻真相的努力会被逼进阴暗的死角;即便“谋杀”历史的真凶已经找到,人们也只能视而不见。
不如就把它当作侦探小说读。没准,你就是神探夏洛克。
(作者为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