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数据/中国银河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改革是.."/>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供给侧改革投资策略

供给侧改革投资策略

时间:2024-10-27 04:46:44


    文并数据/中国银河证券国泰君安证券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改革造就了资本市场。

在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2016年改革和发展任务作出部署。2016年将是供给侧改革的破冰之年,将会为中国的经济和改革带来曙光。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L型底部调整期。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话,叫“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未来通过改革构筑5%的增长平台,比过去靠刺激勉强维持8%的旧增长平台要好。因为旧的增长模式破掉,新的增长模式放活,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政府的威信提高了。

在未来3~5年间,中国经济可能会存在一个L型的底部调整期。这个L型一点都不平静,它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是旧的增长模式一个个坍塌,而机遇在于,我们看到中国新的增长动力和增长模式正在萌芽、成长、崛起。我们在判断钢铁行业负增长的同时,看到中国电影票房在去年增长了60%,中国的创业板业绩增长了20%左右,这就是中国的希望。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中国的出路还能依靠钢铁煤炭等行业的投资吗?中国的未来还能依靠财政和货币的刺激吗?不能!中国的未来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要把新的增长动力放活,有待于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破旧立新,今年供给侧改革,将会为资本市场提供很多的机会,也将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会提振国内外对中国转型的信心。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100多个“追赶”经济体,成功实现增速换挡的只有12个,这12个经济体大部分都在我们周边。它们追赶的条件都跟我们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只要我们不要犯方向上的错误,中国转型大有希望。只要我们通过改革转型成功,3~5年,中国的人均GDP将会迈过1.2万美元。一个近14亿人口的超大型经济体,将会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我国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改革不是童话故事,改革的落地需要勇气、魄力,需要准备好适应3年的阵痛期,再来迎接改革的红利。我国宏观调控思路转向供给侧管理即是当前经济困境下的主动求变也是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的选择。供给侧改革面临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2016年开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产能,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供给侧行情可以期待,上游原材料及中游制造业均有投资机会。

就主题性行情而言,当前主要受几个三个因素推动:一是政策推动,高曝光率。二是低估值。三是A股市场持续下跌,部分资金逃离高估值小股票,选择前期涨幅较小的行业。后续供给侧改革主题的走势取决于产能出清的速度及力度。

我们根据各行业研究员的分析推荐,整理了一份供给侧改革主题股票推荐组合。主要选取产能去库存化速度较快,价格有望得到提升,估值较低的行业龙头个股。

浴火重生

供给侧改革首次出现在中国官方报道中,是2015年10月8日~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到广东考察,提出:“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随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2015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这是我国最高领导层正式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中国经济转型有望迎来实质性突破和转折。

1.供给侧改革

1.1主要内涵供给侧管理,即通过对国民经济中供给侧的调节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方法。宏观经济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供给侧管理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及提高生产效率最终提高产出。因此,供给侧管理关注的是供给能力的切实提升,而要提升供给能力就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管理。

宏观生产函数清晰表明了供给侧管理的内涵。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进行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总量(一般指劳动和资本)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传统宏观生产函数为:Y=A*F(N,K),在公式中,Y代表总产出;K代表资本;N代表劳动力;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

2008年全球危机后的各国经济现实表明,单纯依靠凯恩斯主义下扩张总需求是不可行的,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在于通过形成有效供给,用有效供给来创造需求。而有效供给在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供给决定需求,在发展的意义上体现为供给的品类决定了可供需求的品类,供给的质量决定了可供需求品的质量,供给的产业生态决定了需求的社会生态,供给环节的收入分配决定了有效需求的结构。驱动供给提升的关键在于要素。在要素重估阶段,高质量要素能够参与到更高端的分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形成消费能力。

1.2关注核心既然供给侧管理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及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产出,那么具体关注的要素主要包括技术、劳动力、资本及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土地、能源、金属等等。有时候也将制度作为供给侧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制度本质上就是生产要素的整合方式。
    第一,劳动力是一切生产的根本。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劳动力,也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一个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在供给侧管理的意义上,要通过对劳动力的调节来增加产出有多重途径:一是促进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具体手段包括鼓励生育、延迟退休等;二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最重要的措施是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三是为劳动力提供必要的保障,如社保、医疗、劳动权益保护。

第二,资本流动带来生产优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资本的自我增值要求会促使其流向国民经济最需要的领域,这种流动可以带来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能力的提升。那么根据供给侧管理的理念,就要建立一种机制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并与其他要素结合而转化为生产力。

具体的途径包括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资本市场,提升资本利用效率;向民间资本开放更多政府管制行业;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自然资源是财富积累的必要条件。社会生产必然要利用一定的资源,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效率也在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土地资源方面,土地的自由流转(国内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他自然资源如能源、金属等应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资源税方案,保证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地支持经济发展。

第四,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将成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

如何促进技术进步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重要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基础研究的投入至关重要;从企业层面来说,政府应当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及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

第五,制度是生产要素的整合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制度能对生产能力和效率起到关键作用,制度的本质就是生产要素的整合方式。合理的制度安排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不合理的制度将严重抑制生产能力和效率的发挥。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之初,凭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改变,在相同的人力、土地、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被激发起来,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下子解决了过去很多年都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垄断对于多数行业和多数情况下,都是损失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因此,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能够更好地激发经济活力和生产效率。

1.3两者差异供给侧与需求侧分别着眼于经济生活的两个方面,与字面含义一致,供给侧侧重于供给方面,需求侧侧重于需求方面。

第一,基本理念的差异。在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是需求不足导致了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推出“刺激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进而实现供需平衡。

供给侧管理则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并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因此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落在了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上,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实际产出会通过市场自动调节达到潜在产出,进而实现供需平衡。

第二,采取政策手段的差异。在具体政策手段上,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也有很大差别,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手段即刺激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具体路径上主要通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实现。而供给侧管理则更多地从提升潜在生产方面出发,主要手段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即提高科技、技术、人力的产出,具体途径上包括简政放权、实行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见图1~图2)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