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莫以分数论英雄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莫以分数论英雄

时间:2024-10-27 10:42:23

摘要:随着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但“唯分数论”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弊病。研究探讨如何用先进的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如何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选拔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针对教育评价方法单一带来的问题,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兴趣导向因材施教评价方法教学过程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道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病,笔者不禁想起当前职业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几十年,结果怎么样呢?分数与素质间从来就没有天然的等号。当然,我们的教育结果需要评价。在目前阶段,考试不失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最公开、最公正、最有效的评价方式,考试的分数是最客观的评价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只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特别是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失公允。

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初中都没有毕业。他们的成绩普遍较差,有的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偏移,甚至是有一定的心里缺陷。但他们同样具有闪光点。成绩固然重要,但解决学生的问题要多角度考虑,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以分数论英雄。除了完成最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兴趣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让学生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才是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从以上问题入手,以点带面,才是职业教育的初衷。

一、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导向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行业也流行一句话“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些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则不易。

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何谈学习。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约有60%的学生在入学后对什么功课都不感兴趣,很茫然;约有80%的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这是中学阶段的遗留的问题;约有30%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因为专业课理论性太强,理解起来很困难。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少,因为他们感觉文化课无味专业课不会;对实习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增加,这与学生追求新鲜感和平时缺乏体验式教学有关。

以此作为切入点,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根据学生的个人状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进行引导。

比如“大国工匠”卢仁峰,他是中国兵器的首席技师,也是失去了左手的“独臂焊侠”。他在生活中被人说成“缺弦”,每天除工作外,加焊50根焊条练基本功。他日以继夜地进行了数百次实验,只为攻克国产坦克钢筋铁骨的焊接难关。他对技术、工作的热爱锻造出爱岗敬业的工匠之魂,这是一种信仰,一份敬畏,这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再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工作上兢兢业业,从点滴做起,在积累中成长,从而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有一个次品。他们就是用自己的一手绝活,向世人展示了“千锤百炼几十年,精益求精方寸间”的工匠精神。

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逐渐了解一个个平凡但不平庸的普通工人的世界,由内而外地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战场。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必定会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席之地。

二、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

中职教育基本没有升学压力,而且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都趋于成熟,其资质、个性、人品、政治倾向都趋于稳定,更能发挥因材施教的属性。教育不能抹杀了孩子的天性,而是要把学生往正确、健康的方向引导,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时间,根据每位学生的天赋和特质,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和方案。

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应该是巨大的、多元的、百花齐放的,而不应该是传统的、单一的。人们对因材施教还存在一个很大误区,好多人把因材施教理解成“因材施教”,对人的某方面的才能进行个别施教,认为就能培养成人才。这样理解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是好材料,只要用对了地方,放对了位置,都有用武之地,这才是因材施教的真谛。

同样,每位学生都有跟其他学生不同的地方。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奥古斯特·罗丹也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职学校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培养他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为学生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

三、以慢节奏的教学为基本方法

职业教育既包括文化课教育又包括专业课教育,所以它除了具有普通教育的因素,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既要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而现实是许多职业学校教师并没有考虑学情,忽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使中职教育发展成了“传统教育的翻版”或者“应试教育的变种”,没有根据学情特点进行教学设置。

前面提到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年龄小、习惯不好,自然接受能力就差,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初期节奏要慢。铃声一响,学生们纷纷跑进教室,状态千奇百怪,有的急于分享课间的所见所闻,有的讨论课间游戏的精彩。如果教师此时直接开始上课,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各种状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铃响之前步入教室,这样对进入教室的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使学生能适当地收敛,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状态或批评或安抚,让课堂迅速安静下来再开始上课。这样教师提前走入到学生当中,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新知识导入节奏要慢。有时候直奔主题并不是好的教学方法,做到知识的前后衔接、有效过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中职学生极少有课前复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在新知识引入前对旧知识进行回顾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新知识的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课程结束知识总结要慢。很多学生课堂上容易走神,可能有的学生上课时没听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对知识总结时又一笔带过,这让本想利用最后的课堂总结了解一下刚才遗漏知识的学生,也没有机会了。

最后,实践教学节奏要慢。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如果不放慢节奏,学生很难跟上实习课程,轻则,学生唯一的兴趣点丢失了,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重则,造成误操作,损坏机器设备危及生命安全。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环节上放慢节奏,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前充分备课,准确把握知识点;课上,授课不拖泥带水,高效提炼教学内容;课后,认真总结,拓展新知识,寻求新方法。这才是中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

四、以注重教学过程为根本途径

现在的教育弊病就在于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这与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有直接关系,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想一改当前的一考定输赢的局面。对职业教育来说选择是多样性的,没有升学的压力,分数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这反而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注重教学过程,不仅仅指在课堂上,而是整个的学校生活,学生下一步面临的往往是就业,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合格的员工标准,结合学生的身份特征进行考核。笔者认为主要从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入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首当其冲是“德”。以德为先,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格和品格、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及行为规范。他们是不是能摈弃个人利益,把班级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第二是“勤”。主要是指学习和生活态度,是主动型还是被动型的,眼里有没有“活”。这里的“活”可以是课上课下的作业,可以是个人卫生班级卫生等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是不是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三是“能”。主要是指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完成任务的效率,完成任务的质量,出错率的高低等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是前提,并能不断地自我更新总结经验才是“能”之根本。

最后才是“绩”。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工作成果,“绩”是前面三项的总结,是受到前三项制约的,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前三项做得好,成绩一定不会太差,如果前三项都做不好,学习成绩再好,分数再高,也只能作为选拔高技能人才的一个参考。

结合新形势下中央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的纲领性文件要求来看,职业教育不仅是“做事”的教育,更应该是“做人”的教育。这在不同侧面反映出分数可以是竞技比赛的参照,可以是阶段性考察的参考,但绝不是对一个人定性的唯一标准。

由于受传统“就业至上”办学理念的影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轻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殊不知,人文教育才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整天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从学生心灵深处自觉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只有实现了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大家心目中的真正英雄。在这里用一位企业家说的话作为结束语,也作为评价选拔高技能人才的基本原则,“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参考文献:

[1]孙琴,袁玉军.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J].职业,2011(12).

[2]段慧龙,中职学校教学探索——莫以学习论学习[J].职业,2014(14).

(作者单位:山东山推高级技工学校)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