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24-10-27 10:22:49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本文以数学课程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数学

一、技工院校数学课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数学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偏向理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开设数学课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能力。然而,在技工院校的数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难学、学不会,课堂上存在较明显的“低头现象”。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对数学的基础性作用不够了解和重视

通常,数学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入学第一年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但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只停留在它是从小学至今一直在学的一门课程,认为数学与本专业关系不大,在生活和工作中更无用武之地,从而无法想象数学是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培养严谨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剂良药。

2.数学本身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

学习数学需要数感、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思想等等,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例如,学习函数(包括指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时,其定义抽象,性质繁多,很难理解、应用。

3.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由于数学知识的特点,教师更多关注内容的讲解和板演,而缺乏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近年来,教师也尝试运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混合式教学方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足两节课,而且学生基础不同,对新知识接受程度参差不齐,教学效果欠佳。

二、“对分课堂”教学理念

1.“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及推广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个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课堂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知识,另一半时间交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很清晰,教学过程也是一环扣一环,连接紧密,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三个过程。

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框架,了解和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课余时间)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相关资料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课堂讨论(Discussion),即学生带着课后的自学和思考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因此,对分课堂也简称为PAD课堂。

2014年春季学期,张学新教授首次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大学二年级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必修课中尝试了对分课堂,效果良好。与此同时,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青年教师何玲在研究生一年级公共英语口语课上也尝试了对分课堂,获得较佳效果。张学新教授继续实践,经过一学期,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个班(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课程)80%以上的学生均认为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自2014年9月份起,张学新教授开始推广对分课堂。

2.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及特点

“对分课堂”融入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既保留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又增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对分课堂的创新在于:讲授和讨论交错,学生有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加强内化吸收,以作业和讨论的形式强化学习成果。

“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单纯讲授教学法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课、讨论、自学、查资料、做作业等多种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构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张学新教授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新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在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上也有所改变。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考核是到学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而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包括将平时的作业、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等纳入考核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在考试之前临时“突击”、考完试后就忘的现象。

三、对分课堂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笔者也做了初步尝试。选择公共基础课数学课程进行教学实践。

1.班级概况与教学组织

以学校2017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班进行教学实践,该班学生39人,开设数学课程时间为19周,每周1次课,每次2课时。对该班进行组织教学,以集合和函数这二章内容作为实践内容,根据教学要求,该章内容需要9次课。第一,根据座位相邻进行分组。分8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至5人,选出一名组长,并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分工合作。第二,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教学中将要讲授的内容。第三,布置任务。向学生提出作业要求,包括如何查找、搜集资料,提交时间以及以何种形式上交作业等。第四,说明小组讨论时的要求。课堂讨论,教师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发言,由一名学生记录过程和结果,教师则根据讨论情况最后给予评分。教师从8个小组中随机抽取1组,展示该组讨论的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可提出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教材及教学内容

笔者学校使用的教材共有七章内容,第一、二章内容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这两章内容备课时,应注意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包括布置课后练习题、思考题等。

3.授课安排

第一次课:先介绍“PAD”课堂的规则,包括课堂上运用的学习方法、考核方式、小组组成、课程框架等相关事项,再进行本学期数学课程所学内容的基本介绍,并新授§1.1“集合的概念”的内容。第二次课:第一节课讲授§1.2“子集、交集、并集”,提出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及讨论重点(或课堂练习题),第二节课前30分钟小组讨论,最后1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特别地,布置下次课讨论的内容(或习题)。第三次课之前,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交流讨论,并按时上交作业。第三次课:第一节课小组讨论,同学们相互答疑、小组长做记录,剩余15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展示其讨论成果,老师点评总结,第二节课老师讲授新课。每次课的第一节课由学生分组讨论,第二节课教师讲授新课。

4.教学手段的运用

将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对分课堂”的“三个阶段”中,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讲授阶段,板书、多媒体交互使用,讨论阶段利用小组讨论、课件演示等多种方法,课外内化吸收阶段则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5.成绩评定

数学课程的成绩评定为:平时成绩∶期末闭卷=4∶6。运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将涵盖“PAD”课程的三个阶段。讲授部分的考核可以由出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态度及频率等组成,课外吸收阶段的考核可以由是否按时上交作业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等组成,讨论环节的考核可以由讨论时是否发言、发言次数、预习与复习情况等组成,每个阶段教师都给出成绩,按照比例计算后,确定期末总成绩。

6.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教学效能得到了提高。“PAD课堂”使教师回归到学生学习的“指引者”,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评定更能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其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时间延长。“PAD课堂”关键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尤其体现在讨论课上,同学们为了能够参与讨论或者表现出色,课后势必要下工夫复习、预习、做练习。最后,促进师生交流,增强学生表达能力。“PAD课堂”使学生表现更加积极努力,讨论问题,交流沟通,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前人的研究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PAD”课堂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要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使用“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时,教师因授课时间缩短,所以备课要充分,要营造出课堂氛围,并能把控住课堂;学生完成作业,则需要积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查阅资料,参与学习探究过程,更加突出学习的主体地位。

2.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分层教学,难易适中,数量有度,从而让大部分学生巩固和吸收所学知识,并为下次讨论内容做好准备。

3.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对分课堂最大的创新点是隔堂讨论,教师需精心组织、准备好课堂讨论,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并为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提供帮助和鼓励等。

4.及时反馈

“PAD课堂”强调过程评价,教师不再只注重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讨论情况、作业完成等情况。

参考文献:

[1]邵峰主编.21世纪全国技师学院通用教材《数学》(第一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张亚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7(1).

[3]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5]欧阳秋珍.“对分课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书育人,2017(33).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