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或者线上渠道的变化,根本的核心不在.."/>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激活组织的“末梢神经”

激活组织的“末梢神经”

时间:2024-10-27 08:19:48


    实体或者线上渠道的变化,根本的核心不在于谁打败了谁,而是消费者选择了谁。

文|石丹

“看起来,前些年被电商压迫得似乎喘不过气来的实体店有些复苏迹象,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今天的实体店经营还是非常困难。”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零售与消费品行业合伙人叶国晖说,“我们从关店比例和单店同比增长两个重要指标来看,前者在增加,后者在下降,这都反应出如今的实体店经营依旧具有很大挑战。”叶国晖认为,不能就此论断实体店会被取代,事实上是这些实体店的人群被分流了。

那么,哪些原因让现在的实体店有复苏迹象?对线下实体店来说,核心挑战在哪里?那些“集客效应”强的零售业态做对了什么?有哪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强实体店的体验?叶国晖带来了他的观察。

实体店的信心来自实体店自身的蜕变

现在实体店的一些机会与如下几个原因相关。第一,电商平台在其规模越来越大之后,于商家而言,它的渠道成本也在增加。第二,很多实体店也创新了经营模式,向轻资产的模式发展,例如加盟的直营化管理,这就一定程度规避了传统实体门店人工和租金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通过集约的规模化运营降低了成本。第三,购物中心、便利店、特需店等一些“集客效应”比较明显的业态,相对来说,受到分流的影响比较小,也给了很多实体店信心。

无论渠道怎样变化,消费者的诉求一直就是“多、快、好、省、美”。在这些需求中,电商渠道有部分是有天然的优势的,比如“多”“快”和“省”。所以,实体店能做文章的还是商品——除了功能性的需求之外,消费者有很多服务性的需求或者情感性的需求。

传统零售业的问题在于价值链效率偏低导致系统性成本高企

中国实体零售连锁业态有高速发展就这十几年的事,但整个传统零售系统的效率是偏低的,导致系统性成本偏高。比如,现在很多百货商场的柜台都是联营的,即品牌商交租金给商场或者卖了产品后给一定比例的扣点给商场,这样,商品从出厂、到分销代理到柜台,中间层层加价,系统性成本过高。但比如美国的梅西百货,很多商品是自采自营的。自采自营的好处是可以去向厂家直接集采,压缩中间很多环节,不但减低了系统性成本,还可以让利给消费者。

中国实体零售系统成本过高、零售效率偏低原因还在于,一些零售技术的应用和积累相对较少。比如,零售商和品牌商之间的数据共享。在美国,沃尔玛和宝洁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做了这件事情。中国的零售业一方面是数据收集工作不系统,一方面是相互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传统零售无法为消费者带来价值。但利好的消息是,2015年,华润万家、宝洁、步步高、家乐福、可口可乐、中粮食品、立白等11家企业达成“深圳湾共识”,商讨未来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零供合作模式,建立共同的行业绩效考核指标指南。共识将推进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引导零供双方更加关注消费者,这是从价格博弈到价值创造的标志。

从“集客效应”中好的零售业态可以学到什么

实体店或者线上渠道的变化,根本的核心不在于谁打败了谁,而是消费者选择了谁、抛弃了谁。消费者掌握信息的能力早已今非昔比,而碎片化、娱乐化和多元化的需求使得哪个渠道能更好地响应消费者的变化,哪个渠道就能占优势。所以,我们就看看上述“集客效应”强的零售业态做对了些什么?

第一,它们在选址上会有考量,比如选择业态丰富的购物中心,我们称为“体验性”业态,它综合了婴童、餐饮、服务、娱乐等,这些是电商替代不了的,它能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的对于服务便利性的需求。第二,提供的产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同样是超市,永辉超市的特色就在生鲜产品,占比超过40%。第三,很多社区店或者便利店,不仅卖一些标准化的商品,还提供一些便民服务。便利店、社区店比较发达地区,他们便民服务的收入已经超过商品的收入。第四,强化服务。这种服务有一个更“生态”的提供方式,比如有一些母婴用品的实体店,他会把整个场地的三分之一的区域用于做游戏,他还卖一些理财产品。因为对父母而言,不仅仅需要为孩子买生活必需品,也需要考虑未来的合理理财,这样的场景下,消费者对于提供了这样产品的母婴购物场景毫无违和感。店家其实在围绕消费者立体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强化了服务。

技术的合理运用在于提升体验、赋能店员

技术之于零售场景,过去的提法“是我有什么技术来用”,现在的提法是,“消费者有什么痛点需要技术来解决”,从而解决体验的问题。这些技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很酷炫的,我们也提倡技术的合理应用。通常,能迅速解决问题的技术就是合理的技术。比如,在美国梅西百货牛仔裤的区域有一个数字触摸屏,展示这里所有牛仔裤的版型,帮助你来购买合适的版型。因为牛仔裤版型太多,标签上关于版型的说法有时候连售货员都未必能说清楚,这样一个简单技术的提供,使得购物流程顺畅。

IBM也将Watson用到了实体。在美国一家知名的药店,就用IBM的Watson作为住店医生,解决一些感冒、头痛、肚子痛等常见问题。IBM通过Waston认知计算,了解到澳洲人们常吃的一种酱,在社交媒体上与“叶酸”仪器被讨论的最多,背后说明一些怀孕的母亲,对这个口味比较奇怪的酱是不是对下一代有影响是非常关注的。这对零售商来说,可以从售卖、传播等环节告诉这些消费者她们担心的问题是否存在。在美国,IBM跟沃尔玛合作,利用沃尔玛数据、美国气象局流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来解决缺货问题。还有,台湾一个小区的便利店,通过数据分析知道这个小区晚上9~10点时间段啤酒销量特别好,他们就在货品陈列上做了一点点改善,把原本放在啤酒边上的日用品换成了佐酒的小食,提升了客单价,创造了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用户体验,“武装”了店里的店员,让他们的学习曲线变短,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管理重心下移,让满意的员工带来满意的客户

无论线上线下怎么转型,始终要围绕这样几个目标:增加客流量、提升转换率、提升客单价、重复购买,同时降低系统成本。因为考量你是否赚钱的计算方法始终是:“客流量×转换率×客单价×重复购买-整个价值链系统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实体店会提供很多细节服务,用了新技术的同时也还是尽量摆更多商品,提高会员的比重让你成为回头客,与上游协同降低系统成本,因为“生意就是生意”,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创造客户价值来持续赚钱。

现在很多传统零售业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的崇尚“标准化”到现在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同时,这些企业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靠标准化管理来管控到决策权下移,用技术向员工赋能,强调利益的共享和激励。要让店面的员工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就得用更多授权、激励、技术工具和信息来武装他们,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企业把员工变成合伙人,给予店面的股份或者利润分享的权利,改变原来的激励方式,让员工有更多的动力去服务消费者。有些店的员工自己在微信上就能运营200~300人的微信群,有什么新产品主动更新到微信上。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不再单纯考核销量,而是看比如会员销售占比、购买率等等考核维度。

这其实就是在激活组织“末梢神经”,让原来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管理变成自下而上的有个性的管理与考核。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