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简化生活,BE-DO-HAVE

简化生活,BE-DO-HAVE

时间:2024-10-27 07:29:34

十年前,我特别喜欢吃自助餐,因为上百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等着你“翻牌子”的感觉实在太好了,永远都有新选择,不用担心错过,也不用后悔选错。可是现在,我已经确切知道,纵然自助餐里有数不清的选择,但是符合脾胃又真心喜欢的可能只是那么几样而已。所以,如今的我已经不再迷恋于各种推陈出新的菜单,而是满足于桌上摆着几样自己的心头好。这让我有了另外一种收获,那就是用“细细品尝有限的选择”,代替“三心二意不断尝试不同的选择”,我反倒觉得口舌之间多了更多细腻丰富的感受,也更加珍惜老天的馈赠。

多不等于好,少不等于缺

饮食的简化渐渐影响了我生活的其他方面,我越来越发现简化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你更加专注于那些对你真正重要的东西。多不等于好,少不等于缺。

这两年“断舍离”的概念非常流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点是,对于什么东西要扔,什么东西要留的判断标准不是“那些东西值多少钱”,“有没有用”,而是要用“对你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把终极标尺来衡量,简化生活也不妨从思考这个问题开始。

那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品,不是消耗我们的财富、空间、时间,就是耗费我们的关注,它们的持续存在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支出。比如,在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每平米房价数万,那些占据在你房间里的东西已经在消费你的空间了,你是愿意把空间留给自己还是它们呢?

一位朋友的朋友嫁人生子之后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囤积狂魔,凡是家里用得上的,不容易过期的东西,一打折都会囤上很多。她的家里塞满了纸巾、洗涤用品、床上用品等等,随便开个柜门那些塞满的东西就会涌出来,连孩子的玩耍区,老公最爱的书房都被挤占,这件事儿甚至影响到她的夫妻关系。她为此一度非常苦闷,原因是“我这么为家里着想,怎么就没人理解我呢?”。

聊了一个下午我才弄明白,她自从成为全职太太就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业成就感和经济上的安全感,所以“省钱”和“囤货”,让她感觉到自己在为家庭做贡献,她不仅需要自己看见,也需要家里人看到自己的“功劳”,所以老公的不理解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老公厌烦的是她的行为,她却觉得老公否定的是她本人。我让她把生命中看重的东西排序,第一位是宝宝的健康,第二位是家庭和谐,第三位是自己快乐。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她的需求并不复杂,只是她把这件事儿变复杂了。我让她从自己列出的这三个重要的生命维度评估了一下现在的囤积行为,她发现一直以来自顾自的努力其实让她离这三个目标越来越远,孩子、老公和自己都不开心。省钱重要,但是为了省钱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岂不是得不偿失。

我鼓励她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每次身份焦虑袭来的时候就去做一件让自己有自信的事儿。后来听说她迷上了煲汤,丈夫每天回家都能喝到可口的靓汤,再也不用一进门就因为被东西撞到而争吵。再后来,她又开始买买买了,不过这回不是囤积,而是朋友圈有人跟她订购汤料包,虽然挣不到太多钱,但是她觉得能在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实现一下自我价值已经很满足了。简化生活并不是为了扔掉一切,而是为了回归到你要的生活,腾出时间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囤积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

有人囤积物品也有人囤积信息,我的一位朋友每天在朋友圈转发各种人生智慧与大师语录,但是他的生活却依然死水微澜,囤积智慧并不等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在一个信息比垃圾产生速度还快的时代,很多人都患上了一种叫FOMO(FearofMissingOut)病,指的是害怕错过那些比你手头事或眼前人更有趣,更激动人心,更精彩的东西,典型症状就是无论坐立卧行,都必须经常有事儿没事儿刷刷手机,否则你就似乎被生活遗忘,彻底Out了。但是这样时时警醒反而容易让我们错过更重要的本质,因为我们无法专注。

我特别喜欢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畅销书《象与骑象人》中的一段论述,“现在,智慧如此廉价泛滥,日历、茶包、瓶盖或好心的朋友转寄过来的大量电子邮件等,处处可见智慧之语……智慧之语、人生意义,甚至是博尔赫斯书中的图书管理员所追求的答案——每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们用心欣赏,花时间去了解、质问、改进,把它跟自己的生活联结起来,否则智慧之语仍只是智慧之语,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简化生活的核心之一就是放弃对囤积他人制造现象的执迷,转而自己去接近和寻找生活的本质。

BE-DO-HAVE

可是,我们又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本质呢?你不妨试着做一下下面这个填空题。当我有______(比如,钱、时间等)的时候,我就可以做_______,然后我就幸福了。我曾让一位单身大龄女青年做过这个填空题,她的答案是:如果我结婚了,就可以生个孩子,然后人生就完美了。不久她梦想成真,但是老公、婆婆和孩子让生活的复杂程度增加了一万倍,从此再和完美无缘。这样的思维方式都是按照HAVE-DOBE的模式,即有什么,做什么,是什么。很多人的人生都在循环播放这首曲子,只是第一个填空的答案从考上名校,进入500强,升职高管,到财务与时间自由,不断递进。每一次都深信不疑得到或做到了什么就会幸福无比,屡屡被自己欺骗之后,我们又如此地不甘心,于是屡败屡战,许下新的愿望。这样的模式会让我们一直如同踩着转轮的小白鼠,忙个不停,总在等待下一个目标实现,或者生怕自己失望同时追求好多目标,生活也越来越臃肿。

但是,其实你完全可以把这张唱片翻过来放,倒过来从BE开始,你想成为的状态既是你上路的初心也是你最终将抵达的终点,此谓“以终为始”。比如,我相信大部分人的行为动机都是想过得更幸福,那么就意味着你是想“BeHappy”,所以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去做那些让你感到幸福的事情,这里的逻辑是“不是因为拥有更多而幸福,而是因为幸福才拥有更多”。比如,你想赚钱,但是如果你死死盯着工资卡上的那些钱是永远发不了财的,如果你可以找到发挥自己天赋和热情的工作,你反而会离财富和成功更近,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你都是幸福的,这就叫“BE-DO-HAVE”。

汪冰,精神卫生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心理学推广者,多年来致力于个人成长与幸福感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译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亏欠你,也要敢于拥抱幸福》、《辣问爱情》。他也是中央电视台《夜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今夜私语时》、《青春晚自习》的特约嘉宾,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Soho新势力》主持人。如果你相信老天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命运,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放弃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活法,而是简化内心,回到那个终极问题,“你想活出什么样的状态?”。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