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周东红:用匠心书写宣纸华章

周东红:用匠心书写宣纸华章

时间:2024-10-26 06:02:44

本刊特约撰稿人仲实

围在水泥铸就的纸槽边,抄起纸帘,在宣纸浆水里打捞纸浆,然后一个跨步转身,将打捞好的湿纸页放到旁边的纸板上。每天上千遍重复的抬手、弯腰、转步。这就是宣纸制作中捞纸工作的全部。

周东红就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捞纸工人,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以坚守练就好手艺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上百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

1985年,周东红进入一家宣纸厂开始学习捞纸技艺。一年后,他来到泾县宣纸厂上班。跟着师傅学习3年后,周东红嫌工作过于枯燥,想要放弃。在师傅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他总算留下来了。此后,周东红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技艺练得炉火纯青。

当时,厂里给他的任务是每天捞800张。他自我加压将产量提高50%~60%。那段时间,为了练习技艺,他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为此还特意买了一个闹钟。

“捞纸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基本功要扎实,观察力要敏锐,还得有一个创新的头脑。”周东红说。所谓“捞纸”,就是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钟,但是宣纸的好坏、厚薄、纹理和丝络,全在这一“捞”上。

按周东红的说法,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能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到45度角,直到齐肩高,在抬手、弯腰、转步中,将游离在槽里的纸浆抄捞出有形的纸张来。

捞纸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但周东红至今保持着一个令人敬畏的纪录:30年来,年均完成生产任务的145.54%。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天至少需要在纸槽边站上12个小时。一天下来,相当于走了几十公里路。

因为工作需要,周东红常年与水打交道,即使在寒冬,为了保持手感,也要将赤裸的双手伸入冰冷刺骨的水中。“一到冬天,手上全是冻疮,裂口浸入水中钻心地疼,但上班不能耽误。一忙起来,也就忘了疼,可回家的日子就不好受了,只能靠敷药来缓解疼痛。”说起这些,周东红感慨万分。

但周东红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坚持就是30年。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捞了一辈子纸的老周,2015年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因为技艺精湛,他加工的纸成为国内不少著名书画家的“御用画纸”。

捞纸工的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个动作都会影响到纸张的质量。“手上一滴水滴到纸上,都有可能影响品质。”周东红说,他每次捞纸前都用毛巾擦一下手,解决了这个“看似很小其实很大”的问题。

同样是做捞纸工,为什么周东红的技艺更高一筹?周东红认为,除了付出要比别人更多一些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老祖宗手艺的虔诚”。

“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决定了他能够到达的高度。只要心中有对手艺的虔诚,沉下心来踏实干,就能练出好手感。”周东红说。

三十年来,周东红先后带出了二十多名徒弟,而今这些徒弟都能够独当一面。“师傅对我们在工作上要求很严格,生活上很关心,当年要不是他手把手教我,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周东红的徒弟赵志刚感慨道

以创新诠释精益求精

周东红深知,捞纸工作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如果一味的按照固有模式来生产,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淘汰。从1992年开始,他就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多年来,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的过程中,他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曾参加过多项技术创新活动,如为公司捞纸帘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寻找材料并获成功;为捞纸机械划槽、纸药桶替换等技术革新献计献策等。

“其实,很多创新都是实践经验积累出来的,都是熟能生巧。何况有些技术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很多都是大家一起想出来的。”这就是周东红的创新秘诀。“周师傅经常在空闲的时候和我们商量捞纸的事,有什么新的感悟体会也会和我们交流。”他的同事戴胜介绍到。

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创新,而创新更是为了下一步的精益求精。在创新的过程中,周东红始终践行着“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一群人走”。

企业的发展,只有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但大部分捞纸操作工都不愿意培养学徒工,因为在带徒弟时,自己的成品率将大幅降低,每天至少要浪费1至200张成品纸,也就是说要比平时多耗费将近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当公司领导因为带学徒的事情找到周东红时考虑,为避免出现技术型人才断层,周师傅二话不说,积极配合。

三十年来,周东红先后带出了二十多名徒弟,而今这些徒弟都能够独当一面。“师傅对我们在工作上要求很严格,生活上很关心,当年要不是他手把手教我,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周东红的徒弟赵志刚感慨道。

三十年来,周东红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捞纸车间,将自己的激情挥洒在了宣纸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