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要上天入地的阿里巴巴

要上天入地的阿里巴巴

时间:2024-10-26 02:13:39

NASA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简称。没有人会将NASA与一家电商公司联系起来,因为两者之间看似非常遥远。素以远大目标追求著称、善于天马行空般飞扬商业思想的马云,最近却抛出一个“NASA计划”,宣传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组建崭新的团队,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全力以赴,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

李刚

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兼研究员

高颜值NASA计划

阿里巴巴首届技术大会于2017年3月13日在杭州召开,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在会议上表示,阿里巴巴未来20年的愿景是构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企业盈利。

善于演讲的马云在现场更是俯视地球般的指出:“一个服务20亿人的经济体,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同时强调,未来的阿里必须构建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术思考之上,要像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那样用科学智慧驱动人类科技和生活的极大进步。

正是基于这一宏大战略需要,此次会议上阿里公布了代号为“NASA计划”的科技战略,宣称将动员全球两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新技术战略”,将专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芯片与语音技术等科技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

阿里电商战略瓶颈

此前,阿里为了支撑电商业务发展,在大力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上,还在近10年持续投资超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机器学习平台等核心基础技术领域,每个业务事业部门都设立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公司总部设立有阿里巴巴研究院,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科研系统。

以往每年双十一,从客户登录数量到成交数量均会发生巨量增长,这对阿里的技术部门无疑就是一次次的考验,各技术部门压力山大。而业务部门此时关注的是平台的稳定性,对于海量客户的结构、以及客户消费行为变化缺乏关注,无法用这些数据分析市场变化,同时也导致这些宝贵数据难以商业化与产业化应用。

一贯高瞻远瞩的马云,将未来下一个时代命名为DT时代(即数据科技时代),甚至在2014年阿里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后,立即在美国硅谷投资成立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instituteofDataScience&Technologies)—专注于数据科技领域研究的新部门,并邀请麻省理工学院出身、专门进行大规模机器学习系统、生物基因组与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漆远先生担任该部门主管。应该说阿里拥有一个庞大数据库及海量数据,在数据时代这无疑是一座金山。但是这些数据需要企业用一个超级机器学习平台来开发并将其转化为产业化应用,而阿里目前却不完全具有这一能力,因此成立iDST说明阿里对漆远以及这个部门寄予厚望。

但是,iDST的这些科学家们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来自业务部门的一次又一次挑战,质疑他们是否了解阿里业务、是否理解阿里巴巴商业模式,并通过他们掌握的领先技术优化与促进业务团队完成公司经营目标。

在整个阿里集团的业务运营团队看来,科技不是简单的技术研发,更不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点击率,他们希望科技能够改善商业系统效率,进而提升公司商业模式竞争力。正如阿里以往商业发展历程中那样,业务团队希望技术部门能够支撑与保障业务,特别是像双十一这样的业务高峰对技术平台的需要。

两年后仍然一头雾水的iDST被肢解成三部分,漆远与部分人员被分配蚂蚁金服,另一位部门负责人金榕则被发配淘宝天猫搜索部门,而负责语音研发的团队则归属于阿里云。

这一事件说明阿里内部对于核心的基础性技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融入自己现有的商业技术架构缺乏系统性规划,进而导致基础科研人员与业务需求脱节;同时许多基础科研人员与科研成果被人为分散在各个业务技术部门,无法形成技术高地,在集团层面构建战略性技术优势,驱动与引领企业发展。

例如,阿里内部对于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被分散在多个技术部门。在张建锋先生担任阿里集团CTO后,曾数次提议希望集中阿里的所有技术研发资源,开发一个语音大脑类的项目。但是,由于涉及对分布在不同业务部门和公司之间的技术资源进行整合而搁置。

这些现象证明阿里的技术人员过去一直在根据业务部门需要,为电商平台做系统技术性能和系统稳定性的保障工作。正如张建锋所讲的那样:“我们以前一直追求成本、效率、性能、稳定,我们认为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非常好地支撑业务。”

“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是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马云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阿里目前面临的发展瓶颈。

但是阿里这家从电商起家的公司,业务范畴如今已扩张到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公有云、物流、地图等领域,按照马云的愿景规划,阿里未来要为20亿人口提供服务,因此企业的技术系统未来将严重影响到与阿里系合作的广大商户、与企事业机构,更会严重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

向技术要红利

在以往的流量红利时期,阿里是以电商平台技术支撑商品零售业务成长需求,以保障阿里大电商平台的持续发展。但在流量红利逐渐枯竭的新时代,需要利用阿里系综合商业大平台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服务实现技术红利”。

例如,世界著名电商亚马逊在多年以前开始利用自己的技术资源,通过面向社会提供云服务获利。2016年度亚马逊AWS云服务第四季度净销售额为35.36亿美元,占公司净销售额437亿美元的8.1%,比上年同期的24.05亿美元增长47%;运营利润为9.26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5.80亿美元。而阿里的云计算、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务2016年第四季度收入为10.66亿元,占集团收入241.84亿元的4.4%。

如果仅从以上数据进行对比,在技术服务与业务收入占比两方面,亚马逊分别是阿里的22倍与1.8倍,证明上述两大电商企业在技术竞争优势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

如果提到美国的科技公司,大家会联想到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和微软等企业。如果提到中国的科技公司,大家会联想到华为而非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因为谷歌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一直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持续在开发谷歌眼镜、热气球WiFi与无人驾驶等全球领先的技术,Facebook则时刻向外界宣传自己的在无人机与虚拟现实公司Oculus方面的专注。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虽然主营业务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却鲜见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这就是目前中国互联网公司面临的战略困境与技术瓶颈,因此,阿里CEO张勇先生在公司内部不断强调要“向技术要红利”。

另外,世界科技发展到今天,开始出现跨领域融合发展趋势。如软件类企业微软开始进入硬件领域开发经营移动电脑与移动电话业务,谷歌频频提出的各种新硬件产品等,呈现出软件企业硬件化的趋势;硬件类企业IBM几乎完全转型为系统软件服务提供商,剥离了大批硬件业务;苹果独立开发软件系统,则实现软硬件一体化;商品零售类企业亚马逊进入云计算服务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而世界通信行业领导品牌华为公司更是通过芯片、手机与系统软件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成为云管端领域软硬件深度融合的系统提供商。

这些变化预示着世界经济的一个巨大进化趋势,即软件企业硬件化,硬件企业软件化,高度融合系统一体化。

中国企业家们需要高度关注这一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与泛在网等尖端科技的发展应用,世界技术变革浪潮愈演愈烈。人工智能技术集40多年的科研积累,已经克服绝大部分技术瓶颈,目前正处于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前夜;生物识别技术则将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为每个人建立数字身份,使人与环境进行高度数字化融合。泛在网技术更是集成了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位置服务、大数据与云服务等技术成果,构建起数字化的地球环境,实现人与网络的高度融合,形成智慧化的数字地球环境。

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催生着众多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导致传统产业发生裂变,这就造成未来企业竞争的边界将逐渐趋于模糊化,市场竞争趋于产业系统一体化,客户需求趋于集成化。

这些进一步证明了200多年世界企业发展史的核心规律:惟有领先技术驱动方能保障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必须依靠领先科技,以领先科技引领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核心科技驱动企业发展。

例如,中国另外一家著名电子商务公司京东集团领导人刘强东先生,在今年2月10召开的京东年会上指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商品、基因技术等基础技术,一定会影响到全球所有的企业,京东也不例外。“所有的变化,唯有以我们的技术去应对”。他明确指示京东要面向未来12年,用新技术改造目前京东的所有商业模式,使京东变成纯粹的技术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商业体”。

正是基于这一世界性科技变革大潮,CTO张建锋强调:“阿里巴巴必须是一个技术驱动、技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公司。”

要保障阿里巴巴在未来20年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这就是马云对“NASA”计划的阐释。

保障未来20年战略实施

其实阿里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显示,阿里巴巴从电子商务的底层整个基础设施的架构建设、到中间商品业务的运营,再到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一步步从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向系统化技术公司进化。只是鉴于阿里浓重的电商外衣,广大消费者并没有真正从系统技术层面感受到这种变化。

即使是阿里内部的科技人员也是先知后觉,并没有从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前瞻性科技研发工作与领先性技术储备。因此,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语音技术、生物识别、芯片技术与操作系统六大核心技术领域研发计划,被马云规划为“NASA计划”,成为阿里巴巴自成立以来首次公布的长远技术战略。

如何未来将这些技术应用到阿里业务中或者实现产业化?通过“NASA计划”,阿里集团构建起“技术优化+技术创新”复合型技术团队架构,即各个业务事业部门的技术团队负责技术优化,新设立的NASA技术团队负责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以保障阿里能够在未来20年持续发展。

只有数据、计算能力和对行业的理解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CTO张建锋所说的,既有技术的先进性,又具备产业化能力的解决方案。例如,蚂蚁金服CTO程立面向未来3到5年的技术变化,前瞻性招聘一些科学家级别的人才,在内部建立分别关注生物识别、区块链、人工智能与IoT的4个技术实验室,用来跟踪与未来相关的技术。而漆远的团队目前在做一系列TechFin项目,既有面向未来的技术开发项目如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的结合、基于多轮对话的智能助理系统与金融市场分析,又有对现在系统效率优化和升级项目,如优化营销效率智能匹配、基于深度学习与加强学习的风控升级等。类似这样的机构与科研资源,面临着一次大的机构调整,并根据NASA计划的需要,将面向未来的科研项目与人员等资源剥离到新的独立部门。

阿里巴巴的技术出发点主要考虑的是两个层面,一要有先进性,二要能规模化和产业化。张建锋特别强调阿里在第二个层面的优势,“我们有产业化的资源整合能力”。未来阿里巴巴的技术产业化应用将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同阿里巴巴集团业务相关的技术;第二是与现有业务没有关系,但技术趋势会严重影响到客户的技术,例如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第三是将颠覆现有技术架构与商业模式的技术,例如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技术。

未来的阿里,将通过技术强化自己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然后通过领先的智慧计算平台完成对于大数据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马云曾在蚂蚁金服公司的会议中强调“科技重塑金融”,即“techfin”(科技金融),这意味着首先要专注在技术上,其次可以更开放地为其他金融合作伙伴服务,利用蚂蚁金服开发的技术系统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技术与数据资源的产业化。

而今年阿里的云栖大会•深圳峰会在3月29日召开,阿里云在会议上发布了ET医疗大脑、ET工业大脑,以及用可视化拖拽方式让开发者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学习平台PAI2.0。这可以被解释为阿里面向未来的智慧化计算平台开始在大数据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方面提速,为阿里集团拓展更加广阔的商业化市场。

另外,阿里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合作设立千寻公司,要构建一个高可靠的精准时空服务平台,更好地利用物联网技术为阿里的各产业领域客户提供高分位置服务,在北斗产业领域合作打造“阿里移动”业务。

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催生着众多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导致传统产业发生裂变,惟有领先技术驱动方能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NASA”计划将专注底层性基础通用核心技术,在各个产业各领域的微创新、设备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层面,未来将为阿里的业务合作公司创造大量的产业化应用机会,进而推动各产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学者AlbertSchweitzer先生曾经说过:“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也许正是怀着对未来的重重忧虑,马云以及阿里的领导者们,规划出这个“NASA计划”。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阿里这一计划未来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这种勇于科技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值得鼓励与弘扬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由这种探索精神与探索行为构成,支撑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向前发展。

让世界更加普惠、让机会更加均等;让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让未来生活更加健康快乐。这些完全可以成为那些拥有缔造伟大公司梦想的中国企业家们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卫丽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