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恒口述■杨玉珍整理到19.."/>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中国互联网(上)

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中国互联网(上)

时间:2024-10-25 04:50:13


    ■胡启恒口述

■杨玉珍整理

到1993年底,我国接入全球互联网的所有技术问题都已基本解决,但网络就是不通。原来,美国对中国要接入它的主干网络心存戒备,它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会“窃取”它的军事机密。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20年了。20年来,互联网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社会。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创新的伟大成就,但又非常不同于此前的任何技术创新,它的普及速度远超过历史上其他技术创新,它对社会和人们生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20年前,我在中国科学院所承担的工作,使我有幸见证并亲历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全过程。现在结合当年的经历和感受,讲述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原因、经过,以及互联网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是谁为互联网画出第一张宏伟蓝图

在讲述互联网接入中国的过程之前,先要对互联网的起源有个大致的了解。互联网跟所有重要的技术发明一样,是在其他技术进步、发展成熟的基础上产生的。电话、电报、无线电、数字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互联网出现的前提条件和技术基础。有了技术基础,也要有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因为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向来是刺激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这对于美国来说可谓石破天惊,他们着实吓了一大跳,也感受到了可能落后于苏联的巨大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美国国防部提出,需要一种能抵抗核打击的全国作战指挥系统,有了这种系统,即使在遭受核打击的情况下,美国也能继续保持全国作战的指挥能力。毫无疑问,这是促使互联网产生的一种驱动力。

军方的需求只是一个方面,对于互联网的设计者们来说,真正影响他们设计理念的是J.C.R.Licklider(里克莱德)——世界公认的互联网先驱和思想奠基人。里克莱德是一位美国科学家,1937年他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拿到三个学位:心理、物理和数学。他于1950年进入MIT(麻省理工学院),得以近距离接触数字计算机。之后,他以一个非计算机专家的陌生眼光和特殊洞察力,观察和体验计算机。他后来提出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一些设想,对互联网的设计者和缔造者们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他写了一系列备忘录,指出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用互相连接、互相合作的计算机,把人类智能从一些机械重复、逻辑推理等辅助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的智能用于真正的创造。他对于人类未来的美好理想,是革命性的、划时代的。

1962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也译成“先导研究计划署”)聘请里克莱德担任领导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里克莱德又写了一系列备忘录,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的计算机网络状态。现代互联网所拥有的一些功能,当时里克莱德几乎都预见到了,比如,方便的人机界面、图形计算,甚至图书馆、电子商务、在线银行,等等。1968年,他发表论文《作为通讯设备的计算机》,在世界上第一次指出:计算机不只是用来提高数学计算速度的工具,也是一种划时代的创新思维。
    里克莱德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全球网络的人,他还提出,网络是为全球每一个人服务的,每个人在网络面前完全平等,人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地使用网络;建设全球计算机网络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高度发达的信息共享、人机合作,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他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使人类的智慧充分得到解放。

里克莱德的思想超越了国家的利益,超越了历史时代,属于一个天下为公的未来世界。他生活在一个冷战的环境,但想的却是如何使计算机网络方便全球的每一个人,而不是用于战争,用于征服别人。他的理想在于使人类的智慧用于更多的创造。他关于人机共生和全球网络的理念,影响着互联网的建设者们,为互联网的设计原则奠定了基础。

为了纪念里克莱德,2013年,世界互联网名人堂(世界互联网协会ISOC设立的一项关于全球互联网历史的虚拟博物馆计划,旨在公开认可和表彰那些为全球互联网发展和应用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追认他为“世界互联网名人堂先驱”。在我看来,互联网的基因因为受到他的影响,而带有了一种理想主义色彩。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