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央企“梦之队”独家访谈 他们的声音让全球决策者瞩目

央企“梦之队”独家访谈 他们的声音让全球决策者瞩目

时间:2024-10-24 06:31:02

策划|本刊记者杨旭然

和往年不同的是,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中,活跃着一批来自中国央企的掌门人。2017年1月17日,一年一度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如期开始。和往年不同的是,这届世界经济论坛中,活跃着一批来自中国央企的掌门人。

这是一个由十余家央企高层组成的“梦之队”。在各个分论坛中,他们用熟练的英语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企业、政府部门、国际机构的代表交流意见,分享观点,让全球决策者听到了来自中国央企的声音。

通过本次达沃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更加奋进、开放的央企形象。这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加速全球化的缩影。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达沃斯指出,对外开放上,中国正在尽力所能及的责任。中国市场的潜力很大,这既是给中国的空间,也是给世界的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以上。IMF在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这一数字是39%。

在“中国需求”为世界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已经悄然展开。以国机集团为代表的央企纷纷走出国门,国际业务占比甚至超过了整体营收的50%以上;

以国家电网、中国石化等为代表,中国企业的海外资产数量已经相当庞大,包括“一带一路”国家、欧美发达国家都是央企海外配置资源的重点区域。

怎样进一步开拓海外业务?如何在海外寻觅更加优质的资产?如何防范在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严峻挑战?

为此,《英才》记者专访了此次参加达沃斯的数位央企掌门人,希望从他们的分享中一窥全貌,寻找答案。

傅成玉傅成玉央企走出去从来没容易过

《英才》:全球反全球化思潮抬头,央企走出去会更加困难吗?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

傅成玉:央企走出去从来没容易过,不是因为有反全球化声音就更困难。我们一直在困难当中坚持走出去,反全球化的声音也不是今天才有的。现在反全球化可能更严重,这一点我们相信。以前反全球化就没停过,贸易保护主义这些年在加重,民粹主义在加重。脱欧成功了,特朗普上台,这一势力越来越大。对中国采取的贸易限制,中国企业这些年也打了不少官司。我们已经熟悉了,已经有所准备了。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能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发挥中国国家制度的优势。达沃斯论坛习主席的讲话,让全世界吃惊,中国能站在世界的角度考虑世界的利益。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搞贸易壁垒等措施,这就为世界带来了很大一个市场。

很多人过去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还有所怀疑,现在都认为“一带一路”不得了。全球化过程中要解决包容性发展问题,包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全球化就是,你有好处大家分享。过去也分享了,但分享太不平均。“一带一路”就是分享中国的发展机会。

不仅仅带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还带动发达国家跟着你一起,这样就无形中把反全球化的力量削弱。

《英才》:从你的感受来看,外界对央企的认知这些年是否更加全面了?

傅成玉: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投资额越来越大。这两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速在全球是最快的,总量是最大的。去年国际收购差不多50%的资金是中国企业的。国际上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势不可当,这已经是公认的了。美的收购德国的库卡,一开始有阻挠的声音,但是他们缺中国的资金,缺中国的市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英才》:一家企业的国际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国际化视野,你认为这几年央企企业家的国际化视野是不是也有提高?

傅成玉:这次参加达沃斯的央企,给我的感触非常深。有些人平时很少接触,但参加达沃斯的这13家公司的负责人,国际化的视野让我感触很深。

《英才》:你担任过两大石油公司的掌门人,你认为国企改革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

傅成玉:国企不容易,国企领导人不容易,因为国企领导的性质、职责定位和民企外企都非常不一样。他既要是市场化的企业家,又是要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政治家。企业管理上既要按照市场的思路走,又要根据国情做出妥协和调整。

比如说西方企业经营不善,可以辞职走人,但我们肯定不能这样。同时央企还要背负重大社会责任,在中石化的时候,那时是106万员工,退休人员、劳工家属等94万人,加起来200万,94万人要养。要办很多社会职能,城市、社区、供水、供电、供油、供气、供暖、绿化,说企业效率低,如果把这块去掉了它绝对不低。但外界看来,我们效率就很差。

这些都需要改革,特别是经营体制机制要到位,同时希望社会要关注央企,要全面认知央企。现在国家推改革,要大力的推动。

《英才》:现在央企并购的国际大环境比以前更好了还是不如以前?

傅成玉:比以前好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认识要更全面。我那个时候阻力很大,因为它的历史节点不同。我们那时候是中国第一个企业以那么大金额收购一个大公司,在当时也算大事。

受访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