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从小说《家》到舞剧《家》

从小说《家》到舞剧《家》

时间:2024-10-23 05:01:30

撰文本刊记者周瑾摄影刘海栋

剧中大少爷觉新的婚礼。舞剧《家》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将原著的情节提炼,由两场婚礼和两场葬礼贯穿全剧。两场婚礼和两场葬礼组成全剧,一个家族的四个截面被舞台强化,生命与摧残是贯穿的主题——舞剧《家》,演绎了巴金先生的经典之作。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舞剧《家》,在2016年7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一束紫色的光打在一扇巨大森严的门上,高家深宅大院的压抑感扑面而来。一开场,舞剧《家》就以震撼的舞美效果抓住了观众的心。

剧中人物的形象逐渐浮现出来,高背椅子和高老太爷共同构成了封建家长制权威的象征。顶着红盖头的瑞珏被送进了高家。而在这洞房花烛的夜晚,大少爷觉新的心却早跟随远嫁他乡的梅,融入了风雪中……

舞剧《家》选取了大少爷觉新的包办婚礼、丫鬟鸣凤的被逼出嫁以及大家长高老太爷的葬礼、少奶奶瑞珏的离世四幕戏,交代了主人公的人物命运,也在大悲大喜的情绪反差中展现出诸多矛盾与抗争。

在该剧导演何川看来,现在的人对情感极大释放,想爱就爱,而在小说《家》中,觉新虽然深爱着梅表姐,却只能将这份纯真的爱情一辈子放在心里。何川希望舞剧《家》能让当代人被他们感动,同情他们、理解他们,进而反省现今我们的生活中所缺失的许多重要的东西。

《家》是巴金先生初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如今,几十年过去,与巴金创作《家》的时代相比,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才能跨越时代差异,消除观众的距离感?该剧的演员做了不少“课外作业”。

据了解,整部剧的演员大多都是“80后”和“90后”。为了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将原著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举手投足,觉新的扮演者索晶星查阅了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了解故事发生时的社会生活场景。鸣凤的扮演者结合原著和剧本,从眼神、表情、动作等多方面反复练习,并将每一处描写抄录下来细细揣摩。

从舞剧《家》的演出现场走出去的观众是“安静的”。对此,何川说:“这说明观众读懂了我们的表达。我们通过肢体语言让观众领悟到了《家》在情感上的诉求。”

有评论认为何川“胆子很大”,敢揽下舞剧《家》这个“瓷器活儿”。何川也表示自己“越想越后怕”。他认为,文学名著不能轻易碰,决定开始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何川是一位在全国舞蹈界为数不多连续十年都有作品获得文华奖、“荷花杯”金奖、“桃李杯”金奖等奖项的导演。他从2009年开始筹备,付出了6年的艰辛才将小说《家》改编成了舞剧。他也说不清楚自己把这部小说读过了多少遍。他觉得自己每次动笔,都是在“与巴金先生对话”。

《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中被艺术家们用多种表现形式演绎过。较之以往的经典,“升级版”的舞剧《家》大胆地选择了一个个情感碰撞的“片段”。一段鸣凤与四位太太的五人舞表现在礼教旋涡中挣扎的鸣凤走到了绝境,最终只能用跳湖自尽去祭奠自己夭折的爱情。第二幕中,对于觉新与瑞珏的双人舞,何川解释道:“拜堂时的觉新与瑞珏之间是相互拒绝的,我们让觉新与瑞珏的感情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发酵,温暖彼此,直到惺惺相惜。这种感情的升华为最后觉新在与瑞珏的生离死别时表现出的巨大悲伤埋下伏笔。”

关于将《家》改编成舞剧,何川说:“舞蹈是通过肢体形象来表现人物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形式,一个转身、一个轻轻的呼吸就能带动观众的心弦,这是舞蹈的高级之处。”

知名编导、四川省歌舞剧院艺术总监何川担任舞剧《家》的导演。

舞剧《家》主要演员。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