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裴寨思考:农村扶贫关键在带头人

裴寨思考:农村扶贫关键在带头人

时间:2024-10-23 04:25:28

裴寨社区花卉广场架了几口大锅。锅台是用泥巴砌的,下面烧起红彤彤的柴火,上面是热气腾腾等待下锅的红薯粉。锅台旁,几个大汉撸起袖管反复搓揉着芡粉团……这是2016年12月16日张村乡红薯粉条文化节的现场。

裴寨社区短短几年间由穷山沟变身富裕村而闻名全国,不仅给周边小山村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也给其所属的张村乡一些扶贫的新思考。

张村乡党委书记王冬梅道出了基层扶贫的难点:在农村,但凡有点经济头脑的年轻人,大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干部的年龄老化问题严重,他们精于治村管村,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能力有限。

近年,张村乡党委推广裴寨成功经验,希望能力强、口碑好、对家乡有感情的致富带头人,像裴春亮那样重返乡村搞建设。大王庄村的王孝义逐渐进入了张村乡党委的视线。王孝义靠自己多年打拼,已拥有建材、沙场、石子厂等9家企业,事业有成。

张村乡党委考虑到王孝义自身的品德、能力以及在群众中的威信等有利因素,而且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希望他能不忘乡情,带领贫困群众共同富裕。

王孝义出于对家乡人的感情,想实实在在为百姓做点事,身边还有像裴春亮这样的带头模范,决定接受乡党委的任命,出任大王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村乡的土质适宜红薯生长,所产红薯含粉量极高,村民自古就有手工做粉条的习俗,但都是“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生产,销售渠道也有限,成不了规模,更不能指望着脱贫致富。

为了把家家能种的红薯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王孝义成立了尚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亩产地红薯5000斤,可加工淀粉1000斤,出900斤粉条。每斤粉条按10元钱算,能收入9000元钱。通过王孝义争取到的销售渠道,之前被扔在地里的红薯梗,也变废为宝,加工出口到韩国。红薯梗按亩产3000斤算,1斤红薯梗7角钱,又是2100元钱。除去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种植1亩红薯,农民可总收入1.1万元。

“目前,土地入股的有10户,已有3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种植协议。以现在的发展势头,种植红薯的农民脱贫没有问题。”王孝义说。红薯粉条文化节的举办,就是为了叫响张村乡粉条品牌,让地方特产走向大市场。

全村发展红薯,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显而易见,但“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会不会存在风险?“这个风险我们之前考虑过,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农民根据需求自愿加入合作社。每年种红薯的亩数也会根据订单的多少来控制,通过品质和传统的手艺来赢得市场,防止‘黍多贱农’”。张村乡乡长赵爱明说。

“干部干、群众看”。像王孝义这样回乡致富的党员带头人,目前张村乡有6位,乡党委动员干部,带头去搞养殖、种植、旅游等尝试,根据各自的资源,走出自己的路子,进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致富能手回乡当带头人,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村民也比较认可。有什么有利因素?乡长赵爱明分析说:“这些带头人经济实力比较强,降低了贪污腐败的风险。同时,他们通过努力为乡亲做了事情增添自身成就感,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都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张村乡党委书记王冬梅

张村乡乡长赵爱明

大王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孝义摄影胡周萌/人民画报

红薯粉条节制作现场,三名村民在寒风中晾晒粉条,据说经过这样的程序粉条特别有弹性。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