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我的“浦东情结”

我的“浦东情结”

时间:2024-10-23 01:50:43

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临港新城……一块块开发区、新城区相继崛起,让浦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浦东成长于最好的时代,也有无数参与浦东开发建设的人得到成长。摄影王正坤

市民在浦东图书馆内查阅资料。浦东图书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前程路88号,地处以世博会主会场和世纪公园为中心形成的上海新文化圈内,2010年投入使用。视觉中国供图

2018年3月26日,民众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出境大厅自助通关。上海边检机关推出两项出入境便民举措,有效应对口岸“大进大出”的客流常态,保障旅客“快进快出”。视觉中国供图

2018年5月1日,小朋友上演的袖珍版旗袍秀亮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内,吸引了许多旅客驻足观看。视觉中国供图

2014年4月25日,乐迷在上海迷笛音乐节上观看演出。经过十多年发展,迷笛音乐节已成为现代音乐最响亮的品牌之一。2014年,第二十六届迷笛音乐节在上海浦东三甲港举行。新华社供图上海是沿江、沿海发展起来的。19世纪、20世纪前半段,上海沿苏州河两岸起步、发展。黄浦江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被称为“远东巴黎”。但黄浦江东岸由于历史、政策、地域等原因,发展始终受到制约。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同时,新科技革命带来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战略性纳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从容与世界经济对话提供了机遇。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对外宣布,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不会停顿,而是会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

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我是参与浦东开发开放前期研究的亲历者,从事相关立法工作和浦东新区开放度的探索,不仅有了难忘的“浦东情结”,而且亲身体验了浦东建设的艰辛探索。

1987年7月,爱国美籍华人、预应力专家林同炎教授,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写了万言书,提出浦东开发问题,建议要立足浦东、放眼世界。江泽民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交给时任上海市政府顾问汪道涵同志全力推进。由此,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应时而生。这个小组很特别,其成员囊括了相关开发开放最重要几个领域的专家。汪道涵任小组顾问,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建交委主任张绍樑任副组长。我作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法系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也被选入了小组。

我们这个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浦东开发开放的定位问题。比如,是以浦东的小小一角做实验,还是把整个浦东都作为开发开放的试验田;是取几个点作为开发开放的重点,还是全面开花。

对这个小组来讲,是平地起高楼,研究人员全部是业余时间工作,没有人是全职。而办公条件很有限,就在中山东一路12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底层的一排铁皮房中的一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大家的工作充满激情。

研究小组主要的想法就是:浦东开发开放一定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当时就提出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的目标,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多企业”的趋向,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应该以点带面。我们当初的设想是“三点一线”,今天陆家嘴、外高桥这两点完全是按照当年的设想建设的,金桥这一“点”稍微有一些移动,当时设想的是黄楼,也就是今天迪士尼乐园一带。“一线”就是沿着东方路一线开发。“三点一线”的开发,特别强调要对外开放,先行先试。

汪道涵同志当时给我的任务,就是要研究浦东开发开放的开放程度和法制程度。浦东的开发开放,以什么为标杆?当时全国已经形成四个特区,已有许多改革开放的举措。海南虽然当时还不是特区,但有30条开放政策正在制定。我们就到海南调研,决心争取到与海南一样的相关政策。所以从国内来说,我们是比照经济特区;从国际而言,希望把上海“远东巴黎”的声誉恢复起来。汪道涵同志对我们的工作相当支持,将我们的成果不断向江泽民书记报告。

1988年5月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西郊宾馆召开了第一个国际研讨会,定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江泽民书记、朱镕基市长都到会,有150多人参加。

我们小组在这次会上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构想:整个浦东的大开放是带动上海发展的大开放,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大开放,是坚持“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大开放。以“四化”推动浦东开发开放,令世界瞩目,让大家突然发现如此沉寂、发展缓慢的上海,将会有一个大动作!这次国际研讨会,主要是全面介绍浦东开发开放方方面面的设想,比如土地政策、吸引外资等。如果要说在哪些方面达成共识的话,那就是浦东开发开放条件确定具备,方向明确,时机必须抓住。国际研讨会本身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但是昭示世界:浦东开发开放在即。今天看来,研讨会的作用是巨大的。

法制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基础,特别重要。为了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所谓制裁,1990年7月初,中央决定要派出不是担任部长、但是由部长级干部领衔的中国市长代表团出访美国,这个重要任务就交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朱镕基同志说,我们这个代表团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有懂行的人随行。为此,市长代表团由汪道涵任顾问,又配了一个由五名学者组成的上海市学者代表团。这五名学者是: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问题研究所主任丁幸豪、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洪远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敦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廷刚,还有时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法系主任的我。我们五个人各有分工,就如同当时在研究小组中一样,我的分工仍然是关于开放度和法制程度的研究。

那时浦东开发开放已于1990年4月18日由李鹏总理在上海正式对外宣布。我们于7月7日出发,第一站到纽约,在座谈会上有美国记者提出,浦东开发开放的十项优惠政策登在报纸上,也就巴掌大的篇幅,何以推进浦东的开发开放?没有法制的保障,外国的企业不敢来。朱镕基同志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一定会立法,用法律框架来保障浦东开发和开放以及外国投资者的利益。7月下旬回到上海,他就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决定浦东开发开放必须立法。为让海外的投资者第一时间掌握法律的要义和精髓,要求立法正式颁布实施时,用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种文字。这在中国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到今天为止也后无来者。

我被任命为立法小组的成员,后又任命我为英文版的总审定。我从事立法起草工作,始终记住两个词:保护和促进。我认为这是法律重要的功能。

对浦东开发开放以及今天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样的大手笔来说,首先应当做的都是立法。1990年,中国宣布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在无形中解散。小组解散以后,就有其他机构和部门来推进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经过不断探索,到2000年,终于确定,在先行先试中体制、机制和法制要并行,以开发区的模式继续推进不会长久,以管理委员会的做法也不能长久,浦东要进入建政的过程。

2000年8月,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我从外贸学院副院长的职位调任至浦东新区做副区长。我当时是无党派人士,是区政府班子中唯一非党人士。周禹鹏书记和胡炜区长给予我极大的信任。我当时分管3个方面:一是陆家嘴,这个地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现代化的标志;二是外高桥保税区,也就是现在上海自贸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是社发局,包括教育、卫生、民政、体育等很多条线。我的秘书按照我的分工整理了27个工作条线的文件夹。对浦东而言,主要工作可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立法、规划、人才、资金。第一,立法,当年汪道涵同志坚决支持我把这个词挪到最前面,我为此写过很多文章,论述浦东开发立法先行的重要性,浦东开发开放十周年,我又写了一篇两万字的文章《再论浦东开发,立法先行》;第二,规划,浦东开发究竟分几步走,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分步推进;第三,人才,浦东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既要将才也要帅才;第四才是资金,最大可能地吸引内资外资。

国家发展到最关键时刻,唯有改革。而改革必须与世界潮流相吻合。浦东开发开放的作用,简而言之:一是化解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我们的压力,树立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二是为中国改革开放打造了样板,树立了标杆,为中国入世作了物质准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的使命是维新,维新就是改革,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改革就是做前人没有做又必须做的事。三是改革要同心,没有一个伟大的实践是唾手可得的,要有勇气、激情和决心才行,凭着我们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大家努力朝一个目标前进。

我是2001年底离开浦东的。虽然今天看来我在浦东任职时间很短,但收获和感悟极其深刻。我的体会是,事业的成功绝不在于你一个人有多大能耐,但是绝不能或缺任何一个人的能耐;不取决于某人的努力,但绝不能或缺所有人的共同奉献。这是我们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的大原则,要做好工作,就是要有激情、远见和决心,我们在浦东工作的同事都有“浦东情结”,浦东开发开放最大的情结就是人心向背,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浦东开发开放的所有经验表明,我们要有激情,要有远见,要把浦东开发开放一起抓下去,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嘱托——要有决心,不怕困难,勇于开拓。

(本报道撰文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2018年9月9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的南汇嘴观海公园。该公园在吹沙填海滩涂上新建而成,是体现湿地土地后备资源功能和近海海岸湿地景观纪念性公园。视觉中国供图

2018年6月21日,俯瞰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改建而成,是集公益性、学术性于一身的近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方喆/新华社

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阅文集团,王蕴潾在自己的工位上。王蕴潾1988年出生于黑龙江漠河,2010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上班,目前在阅文集团做品牌工作。王蕴潾说,自己和爱人目前住在科技园的人才公寓,70来平方米的一居室,月租金3000元,比市场价便宜2000元左右。待得住,留下来——正是一方沃土,才会孕育越来越多的“新浦东人”。摄影陈剑

上海浦东金桥社区儿童读书会,苑萍给孩子们读英文绘本。苑萍是留学德国的海归,今年40岁,目前在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摄影陈剑

上海浦东碧云国际社区,布鲁和伊拉里亚夫妇骑着电动滑板车准备接孩子放学。据介绍,碧云国际社区具有“小联合国”之称,已集聚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余户外籍人士家庭,外籍人士家庭比例占90%左右。摄影陈剑

位于上海浦东的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虹。2017年6月,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在浦东新区揭牌成立,推出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九条措施。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德国籍的周虹女士成为了全国第一位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获得“中国绿卡”的海外人才。如今通过多个前沿科学和重点平台建设,浦东加快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摄影陈剑

上海浦东上海中心大厦,国华人寿保险公司的两位年轻白领邵侃(右)和陈静瑶。摄影陈剑

上海浦东国际人才城,来自台湾的郭先生(左二)正在咨询办理工作居住证的相关事宜。多年来,浦东新区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全国首家“人才基地联盟”等在这里诞生。2018年4月,浦东人才发展“35条”出台,政府以甘当“店小二”的姿态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摄影陈剑

上海浦东临港科技城,上海奥科赛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生产经理王仕国在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小飞机—OXAI风翎水陆两栖飞机前。他说,临港地区不仅宜居,还能提供给创新型民营航空企业全国难得一遇的空域。“飞机跑道、试飞空域,都能在临港找到。”摄影陈剑

上海浦东滨江大道,22岁的毛良秋在跑步中跳跃拍照。毛良秋来自四川达州,在上海浦东一家公司从事摄影助理工作。刚满28岁的浦东依然年轻,吸引着更多洋溢激情的青年人前来奋斗。摄影王烨捷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