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传奇伍汉持

传奇伍汉持

时间:2024-10-23 07:00:30

文/阳光

伍汉持(1872-1913),广东台山人,同盟会会员。早年毕业于佛山西医学院,后开业行医。创办有英华学常、图强医院、产科学堂及赤十字会。辛亥革命时参与广东光复之役,出任都督府医务部长。民国成立后,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后因弹劾袁世凯,被谋害于天津。行医济世投身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历史大动荡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了革命救国的道路。本为医生的伍汉持就是在此时开始秘密参与孙中山发起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伍汉持,广东新宁人(今台山),1872年出生,早年科举屡试不中,后加入基督教,并学医于佛山的英国惠师礼会医院,师从大医士晏惠林、安德生。因为接受了基督教会的洗礼,并以传教士为师,伍汉持精通西医。1899年伍汉持毕业后便在香港油麻地区行医。伍汉持行医不久就遇到来港避难的革命志士史坚如的哥哥史古愚,开始对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有所了解。史坚如因在1900年参与暗杀两广总督德寿而被捕杀害,年仅二十二岁,被孙中山誉为继陆皓东之后“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二个健将”。遇到史家人后不久,伍汉持便决定正式投身革命。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鼓励兴办学堂,伍汉持便决定离开香港,到广州的旧港创办图强医学堂,传授医术,并致力于赠医事业。

西医院毕业后,伍汉持到开平县水口镇开馆行医。与史古愚一起参加了1902年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伍汉持又退居香港,继续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奋斗。在香港期间,伍汉持目睹了教会建立在中国领土上,却受到西方的控制,于是于1903年4月在香港筹建了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的“中国基督徒会”。当时他受聘于一艘南非轮船,并在船上做“华工医务”。伍汉持以此作为掩护,暗中吸收人员加入革命队伍,后来参与了惠州起义。

1905年伍汉持协同夫人李佩珍回到广州,为了增进对政治的了解,他进入广东政法学堂学习政治和经济。1906年伍汉持在政法学堂毕业后,和妻子在广州市旧仓巷租赁了屋子,在极度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实践他在家乡行医的理想,后来又开办图强医院,以义诊为主。此外,伍汉持多次与负责革命队伍卫生工作的马达臣医师一起,为百姓施医赠药。1906年,他还与马达臣等创办了广东的赤十会,也就是现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慈善援助。他还开设了图强助产士学校,培养具备现代医疗常识的助产士。

实际上,伍汉持是利用医院作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6月11日,革命志士刘师复准备刺杀镇压革命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并写好遗书,不料因失误而触动机关,引爆炸弹,刘师复自己被炸成重伤。住在隔壁的伍汉持得知后立即前往救助,将刘师复的遗书藏在怀里,并送往医院救治,同时告知在法政学堂任教的朱执信等人。由于朱执信等人将刘师复遗书及时烧毁,刘师复才得以幸免。但伍汉持的倾力救助引起清朝官府怀疑,对他进行抄家,查获一些《民报》资料,并将其抓走。后在朱执信等人联合学界及法政学堂监督夏同和等人的帮助下,伍汉持才得以获救。

作为医生,伍汉持一生悬壶济民,救人无数。1910年10月至1911年3月,清王朝最后一个冬季,东北异常寒冷。就在这个冬天,6万条生命被一场数百年不遇的大鼠疫吞噬了。没人敢去疫区救治民众,伍汉持挺身而出:“医,固所以救人也,死生有命,吾何惧哉?”,他毅然应征前往。同一年,武昌起义,满清被推翻,次年,民国成立。伍汉持被香军推举为代表广东的国会议员,出席1913年在北平举行的第一届国会。

1906年前后,伍智梅的父亲伍汉持和母亲李佩珍迁居广州旧仓巷行医,相继创办图强医院和保产讲习所。图为伍汉持(前排右一)和李佩珍(前排左二)与保产讲习所第四学期毕业生合影。

弹劾袁世凯惨遭杀害

民国成立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袁世凯担任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大肆举借外债以扩充实力。1913年,袁世凯不断践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宋教仁遇刺案”、“善后大借款”等事件后,伍汉持以“临时约法”为武器,提出弹劾袁世凯案,要求其下台。伍汉持愤然说道:“是违法也,不纠绳之,专制将复活也。”朋友们规劝伍汉持不要与袁世凯对抗,但他不为所动,坚持立场。伍汉持明确表示:“此议员天职,苟利国家,死生以之,他非所顾也。”除此之外,伍汉持还通过报纸揭露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袁世凯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计划将其暗杀。

在前往天津为友人看病途中,伍汉持被袁世凯秘密逮捕,关押于天津郊外韩家墅的一处军营,并于1913年8月19日遭杀害,年仅四十二岁。临死前,伍汉持要求“以一枪殪我,我死,勿与盗匪并瘗”,以示一身之清白刚正,并留下遗书:“我以劾袁世凯而死,死于职权,泰山鸿毛自有公论,人莫不有死,今于一枪毕命,不犹愈于辗转床蓐求死不得者乎?勿哀!但教育子女自爱,爱国,爱党,可矣!”伍汉持在生死之际,置个人性命于不顾,不忘国家民族危亡,言词间莫不尽显其凛然正气。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中,敢于正视淋漓之鲜血者,才是真正的勇士,伍汉持当之无愧!

继承父业后人两岸相隔

为了保护辛亥革命的共和成果,伍汉持挺身而出、与袁世凯正面抗争,并为国牺牲,被后人誉为“民国国会议员流血第一人”。

伍汉持就义后,其妻子李佩珍含辛茹苦,独自挑起抚养四个孩子的重担,并且坚强地继续着先夫的医疗工作。他们的长子伍伯良前往天津就读北洋海军医学堂,后来继承了父业,成为一名医生。伍汉持唯一的女儿伍智梅,继承了父亲的政治生涯,十八岁即加入了国民党,成为党内妇女界的佼佼者。她一直追随着孙中山。伍智梅深受父亲影响,从小就是一个执着敢言的女子。在20世纪初期,伍智梅从事有关妇女的工作,倡导知识、独立、平等的女性形象。伍智梅与孙中山、宋庆龄关系十分密切。她与宋庆龄一起创办了妇女儿童福利会。他们还经常书信来往。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时,守灵人员中只有两位女性,除孙夫人宋庆龄外,就是伍智梅女士。在台湾,伍智梅还担任立法委员,为医药事业而奔走呼吁,曾力主在台湾推广西医,广受人们尊敬,被亲切地称为“梅姑”。七十年代末期伍智梅逝世后,中国开始文革,伍智梅的的女儿黄佩娥得到宋庆龄批准赴美国定居。孙中山百年纪念时,宋庆龄给黄佩娥还寄去了纪念章,以表达对其母亲伍智梅的情意。

陵墓几度辗转传奇英灵终安息

伍汉持这样一位为国流血牺牲的先烈,安息之地却几度辗转,并且充满传奇色彩。

当时袁世凯爪牙枪杀伍汉持后,本计划在行刑沙滩上掘一个洞,将伍汉持的尸体从洞中沉入海中,以达到毁尸灭迹的目的。然而消息被国民党人得知,袁世凯的计划败露。五天后,代表广东省的国会议员伍朝枢等一行人来到天津,并通知伍汉持遗孀前来领尸。伍汉持的孙女婿刘敦仁称当伍汉持遇害后的一周,其妻子李佩珍带着家人来到天津现场收尸时,却惊讶的发现穿着官服的伍汉持保持睡姿,不仅没有腐烂,而且像生者一样栩栩如生。就在刘佩珍走到跟前的一剎那,遗体突然全部变黑,顿去生机。

伍汉持生前所有积蓄都用在了支援革命事业上,当时多亏广东在北平的乡亲捐款,才得以将他的遗体先装于薄棺中,运到北平,暂存于广东省的善堂里,然后再运返广州,暂借安于当地的恒东门外永胜寺里一年。1914年8月19日,伍汉持就义一周年,才安葬在广州的耶稣坟场内。出殡之日,由于袁世凯在广东的爪牙龙济光派人监视,只有大约两百人出席。壮甚凄凉。1937年,伍智梅用自己亲赴美洲募捐所得的资金在广州开设了“伍汉持纪念医院”,并于同年将烈士遗体迁葬于医院庭院内。伍汉持墓碑由一整块汉白玉制成,高三米、宽一米,正面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陈融书撰写的碑文,背面是伍汉持烈士的生平。

经过多年战争、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直到1979年11月,刘敦仁才有机会陪同妻子回到广州寻找当年的伍汉持纪念医院,此时医院已改为广东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当刘敦仁与妻子找到院内的烈士墓地时,景象却惨不忍睹:由于文革的原因,陵墓已遭严重破坏,刻有“伍汉持烈士墓”字样的石碑断成两截,墓园一片狼籍,汉白玉墓碑也丢失不见。刘敦仁当即向有关单位反映,要求对墓园进行修复。最后经多方协调,有关部门决定拨出20万专款。

伍汉持陵墓施工期间,又发生了奇迹。当时墓地不远处的医院供应室屋顶突然漏水,工人将里墙凿开准备修补时,赫然发现一块巨石藏在墙内。取出一看,正是丢失的伍汉持烈士的汉白玉墓碑,上面胡汉民当年为其提的碑文完好无损。刘敦仁称,如此巨大的石碑并非是一两个人能搬得动,这说明文革期间医院的善士对该文物加以悉心保护。

伍汉持之墓虽在80年代重建,但其遗骸仍未被发现。2010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再度扩建,伍汉持陵墓再度面临搬迁。就在这次医院扩建工程中,2010年9月8日的一个下午,工地上挖掘出80多座古墓,时间跨越多个朝代,最近的为明朝。而明代古墓群上方40公分处,出土一个瓦坛,开始疑似明代古墓陪葬品,但考古工作者打开一看,竟吓了一跳,坛内装有一具完整的遗骸,且保持着佛僧圆寂时的坐姿,坛底的积水分外清澈。考古工作者根据瓦坛盖子上的文字,确认坛内为已失踪数十年的伍汉持烈士遗骸。为妥善保护骨坛,工作人员将骨坛取出,临时安葬在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陵园内。2012年,伍汉持墓在该院范围内择地迁移,骨坛归葬墓内,伍汉持墓与公共绿地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墓园,其周边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有利于对该墓的保护。在新墓园里,依然竖立着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亲笔撰写的“伍汉持烈士纪念碑”。

在敢于挑战强权、誓死履行和捍卫议员天职的少数民国议员中,伍汉持是率先挺身而出并为此流血牺牲,被誉为“东方宪政之神”。伍汉持的一生壮烈,死后也充满传奇色彩。伍汉持的遗属们遍布海内外,其中包括香港、广州、美国、意大利、以及加拿大。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