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芳芳大通的山(嘛就)平又宽/尖扎的黄河呀清又蓝谁把散.."/>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漫花儿

漫花儿

时间:2024-10-23 02:01:35


    文/卢芳芳

大通的山(嘛就)平又宽/尖扎的黄河呀清又蓝

谁把散心的花儿漫/四月八南山上搭高台

丁香艳(呀就)梨花白/听者嘛团团围成了圈

尕妹的水红花(呀就)阿哥的白牡丹/台上那个谁呀背过了脸

一把把老泪揩不干/人说她年年(嘛就)唱少年

回回都唱到泪涟涟/尕老汉头勾下不开言

老婆婆嘴里面悄声着念/自顾自地笑了为哪般

那年我十八你二十三/唱得那满场叫红了天

听得我呆坐着湿了眼/翻山越岭南山来(呀就)

漫不完的花儿与少年

打开手机,不经意间看到我的好友、花儿传承人索南在美国、加拿大演出的消息。高兴之余,思绪一下子飞到几年前在青海南山听花儿的场面,以及我们“下回一起下乡”的约定。

仔细算来,我与索南相识已有8年,真希望他越唱越好,艺术生命常青。第一次见到他,是数年前在北京某次民族民间歌曲比赛后台,那时他刚获得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颁发的《首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证书。而与他的友谊,也见证了我与那世代传唱在河湟大地上的花儿的不解之缘。

结缘花儿往西走

那年4月的一天,索南告诉我:青海大通山的花儿会是5月1日至3日,南山的花儿会则在5月8日至10日间。多年前在青海采访索南时,说到以后有花儿会就喊我,结果接下来的两年都在忙,没有去成。于是这下立刻决定去听,弥补多年来的遗憾。是的,我知道,这么多年,在我心里一直有花儿在召唤。

我的家乡是座海滨小城,父母家楼下不远处有家青海循化的小伙子开的拉面店。有回我去吃面,一听循化人,问他是否是撒拉族,他很惊讶,连连点头说从没有人问他这个问题。后来聊到花儿以及那一带的花儿歌手时,他断定我一定在青海工作过,不然不可能对当地那么熟,对花儿这么熟,居然还知道当地的花儿明星!

第一次听到花儿,是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举办的某届南北民歌擂台赛上,认识索南、张存秀、马俊也是通过那次比赛。听张存秀唱《白牡丹令》、《河州花儿令》时,觉得那花儿离我很近,打心眼儿里亲切得很,衬词虽不熟,但丝毫不觉得隔阂。那纯朴明快、转承自然的音调,总觉得仿佛在哪里听过。旋律上口,忍不住经常哼在嘴边。我的大学同学兔子甚至因此送给我一个西北味道的绰号:“尕妹妹”。

读研时某次听讲座,一位青海师大人文学院的老师给大家讲“花儿”,于是才知道:花儿产生并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等省区,流传在汉、回、土、撒拉、藏、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间,以情歌为主。甘肃、宁夏等地称“花儿”,青海称“少年”,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河湟花儿有极强的口头程式,音乐非常丰富,多民族文化交融,比兴题材多种多样,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是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有人考证,洮岷花儿最早源于羌族民歌。洮岷花儿的传播路线是洮河流域;河湟花儿的传播路线是从大夏河到兰州,再由黄河上溯到湟水流域。那位讲座的老师说:尕,是“小,可爱的意思。”听到这里,兔子同学与我相视一笑。

那老师讲完后,同学们要他唱一段,老师说他五音不全。这时,我的朋友说“我们有同学会唱!”我赶紧瞟她一眼,低了头。结果,老师说:“哦,真的吗?那这样就来唱一段吧。”于是,几个人喊着我的名字,“上去上去!”我只得站起来,在嬉笑和推搡声中站在台前。多年以后,仍记得那天我穿了件下摆挺宽蓝格子长袖衬衫,扎了个马尾,挽了挽袖子,对着台下的老师和同学,开始放声唱了几段:

尕妹妹的个大门上浪三浪呀

心儿里跳得慌呀

想看我(呃)的个尕妹妹的好模样呀妹妹

山丹红花开哟

听说我的个尕妹妹

病下(哈)了喂

阿哥子莫急坏呀

称上了些个冰糖着

看你来呀妹妹

山丹红花开哟

……

后来才知道,我一口气唱完的那三段分别是《妹妹的山丹花》、《牡丹令》和《阿哥的白牡丹》。唱的时候自顾自,完全不看别人。在掌声中走下台,我居然也不脸红。老师问,是青海人吗?是西北人吗?——不是不是。那怎么会唱呢?——擂台赛上听来的。

若干年后,当我和藏族朋友在一起唱他们的酒歌,在傈僳族村寨里喝完米酒趁醉意涌上之前迅速记下对方唱的歌,和彝族的朋友一起唱“打歌”,和蒙古族的朋友在餐桌前唱起长调,和裕固族的女孩子一起哼起《哭嫁歌》……总有人问:你是哪里人?怎么会唱我们的歌?

我是哪里人,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歌声让我们相识。相逢是首歌。与其说我喜欢民歌,不如说是民歌喜欢我。任何民歌旋律,基本上听上两遍,我都能原本地哼出来,谱都不用记,不带错的。家里有人在搞民乐,我偏偏没学这个,只是不知某个时刻生长起来的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前些年,我在青海调查花儿的传承情况,感觉乐观,公园随时见到有人即兴对唱起段段花儿,每年农历六月六的花儿会,村子里总是自发地聚集了很多人买门票,10元、5元不等。于是知道,这片河湟大地、自古“河湟古羌”人的地盘,是盛产花儿的。再往后,那首叫做《拉夜川》的花儿里提到的“凉州、嘉峪关、沙塘川”这些地方,我都转悠到过。

十几岁时,索南在一家面馆打工,他的回族老板让他报名参加电视里的花儿比赛,结果得了少年组的第一名。后来,他又拿了西北五省区的奖,得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亲手颁发的传承人证书,还差点进了部队文工团。索南是青海平安驿的藏族人,花儿正宗的传承人。

还记得当时见到索南时,他正在争取进入青海省歌舞团,并不属于任何单位。我们聊到民间传承人的待遇问题,当年李松介绍他和一个公司签约,不料那公司很快散掉。当年参赛的原生态歌手里,那个“羊倌”石占明的状况最好,进了“二炮”,住房和家属的工作问题都得到解决,阿宝签的某公司据说待遇也很不错。

那时候我考虑的问题是:体制收编和市场认可,是否是民族民间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发展的根本保证?怎样解决民间艺人的尴尬处境?当时,对于传承问题还远没达到时下的热度。这些年一路走来,答案也逐渐浮现、日渐清晰。不久,索南进入了青海省群众艺术馆,而这次邀请我参加的花儿会,就是群艺馆组织的活动。

南山漫不完的花儿与少年

去四月八花儿会,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第一天是曲艺演出,一大早和群艺馆老师们一道赶到西宁市郊的南山。阴天,非常冷,高原上有风,观众寥寥,来唱曲艺的多是老人,有青海道情、打搅儿等传统表演,歌唱内容各式各样,孝敬老人、歌颂生活,形式非常活泼,随编随唱。回去的路上,大家说其实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花儿会,不知啥时候结束。

“唱起花儿来,哪还有个完!”摄像的老师说。“演员都是人来疯。”一位老师说。

第二天一早,在后台帮群艺馆的工作人员忙前忙后,我迎头看见张存秀老师。只见她穿了一身正装裙和中跟皮鞋,比电视里显年轻,身材也高挑。她说自己是50岁的人了,很不像。我刚说完“保养得好”,另一边的温桂兰老师接话道:“哪有我保养得好!我都60岁了!”大家一起笑。我笑看着她正在抹粉,60岁了,穿着一身鲜艳桃红的衫裤来唱花儿,头发烫了卷儿。这时候看见的还有索南和他媳妇卓玛。穿了身大红色撒拉族服装的卓玛边化妆边和我聊天,管我叫“老师”。

太阳高起来,花儿会的第一个节目是《花儿联唱》。张存秀老师第一个出场,唱的《妹妹的山丹花》。人渐渐地多起来,太阳底下人们散坐着,很快围成里三层外三层。等到温桂兰老师出场时,已经快结束了。她唱的《眼泪的花儿飘远了》《花儿与少年》,“少年爱上了白牡丹,白牡丹爱上了少年”,唱到这儿眼泪掉下来,不停地揩眼睛。旁边的人对我说:“她每次来唱,都哭,真哭。”60岁的她,一身桃红,背过脸一下一下地擦眼泪。

那么小的一个台子,观众团团围坐成圈。这样一个场子,竟然充满这样充沛的戏剧张力。我感到一种叫做生命力的东西弥漫在四周的空气间,在满脸皱纹的面庞里,在满树怒放的白梨花间,还在身旁人们的笑声里。

索南一出场,主持人报上“西北五省花儿歌王”的称号。他还年轻,比我都小。他的嗓子格外透亮,台风也大方。参加活动的前几天,他刚从韩国演出回来。唱着花儿出国,这在以前是他不敢想的事情。

在这些歌手里面,刘永梅唱的《相思病》格外让我印象深刻。作为花儿的代表作,我几年前听过。它属于典型的民间叙事诗,讲的是情人相思,音调真挚哀婉,总共四句,段段重复,每句之后加了衬词“岗给岗”或“岗岗给”,转承自然。当刘永梅站在台上用哭腔唱到“阳世里的三间里(岗呀给)/我俩没团圆来么(给儿岗)/死到个就阴间里(岗给岗)/我俩才团圆来么(给儿岗)……”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感觉她唱尽了千百年来爱的忧伤,也唱尽了自己心底深处的惆怅。唱完之后,她问大家:“你们酸不酸呐?”身边的老太太喊:“哎呀,我们酸死掉了!”我在满场的老头老太太中间悄悄抹掉泪水。回家以后,把这首《相思病》放给已经是某网站主编的兔子同学听。她低头听着,抬头冒出一句:“这起承转合,太牛了!”

马俊最后一个登场。群艺馆的老师说他总是最后一个到,差不多快结束的时候他才来。我留心听他唱,以致于忘记了拍摄。只见他带一回族白帽,轻松自如地立在台上,从“尕妹妹的大门上浪三浪”开始,直唱到《解放大西北》,声音清亮,表情生动极了,惟妙惟肖,声音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句话,他是个角儿,仿佛有种魔力,一下子把这个简陋的台子变得高大敞亮起来。显然,此刻这个台子是他一个人的。

这就是民间音乐带来的纯粹的快乐,我再次领受。这种感觉,比在这之前音乐厅听音乐会来得自然,比在歌剧院里听歌剧更亲切。它质朴,迷人,野性,粗糙,表达的东西非常简单。可是,它情感充沛,元神四溢,生命力足具,冲口而出。这些被称为花儿的民歌,有明媚的爱情和出门人的艰难,有时代的幽怨,有亘古不绝的离别和等待,满山遍野,世世代代。只要这片土地上的人还在,只要有生命,就有爱,就会有花儿顽强而绚丽地盛开。

翻山越岭南山来呀,漫不完的花儿与少年……(责编晓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