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进祥李进祥,回族,宁夏同心人,1968年生。中.."/>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有一种庄稼叫文学

有一种庄稼叫文学

时间:2024-10-23 01:51:04


    文/李进祥

李进祥,回族,宁夏同心人,196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学院签约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著有长篇小说《孤独成双》、《两世吉庆》和短篇小说集《换水》、《女人的河》及法文版小说集《穷人的忧伤》、《女人的河》(与石舒清合集)、阿文版小说集《阿依舍的河》等。先后有多篇小说入选《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全国年度选本、年度小说排行榜等。多篇小说获奖,多篇作品被译为法文、希腊文等。现任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宁夏南部山区,每一种庄稼都活得不易。

冬天雪少,冬小麦缺少保护,很难熬过严寒。人们不甘心,春天再播种,种子躺在干透的土壤里,不能发芽。有些挣扎着长出小苗,也会被肆虐的风沙吹折了,甚至被连根吹走了。

夏天少雨,幸存的庄稼收成少,豌豆的豆荚瘪瘪的,里面只有两三粒豆子;小麦的穗子短短的,上面也不多几颗籽粒。

秋天雨水多一些,但霜冻来得很早,糜子谷子刚抽出穗,就被霜杀了。只有速生的荞麦,能长出红干绿叶,结出黑硬的果实,还有皮实的洋芋,深藏在地下,结出粗糙的土豆。荞麦面,土豆饭,这里的人也活得不易。

在这里,有一种庄稼却长得很好。这是一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这块厚重的土地下面,深藏着一颗种子;在人们的心田里,孕育着一颗种子,那就是文学。严酷的自然、贫穷的生活并没有泯灭人们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反而激发起人们对文学的渴望。由此,这里产生了一大批文学人才,他们走出了宁夏,受到了广泛的肯定,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全国性的重要奖项,被称为“西海固文学现象”。

尤其是最贫困的西吉县,有200多人从事文学创作,有50余人出版个人作品集,有50余人次获得自治区、固原市文艺奖项,2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和刊物奖。鉴于此,从2009年开始,西吉县产生争创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的思路,县上派人到北京去,向中国作协申报。在各地到北京跑资金、争项目的情况下,西吉县去申报“文学之乡”,的确是有点不合时宜。在鲁迅、茅盾、沈从文的故乡都没有成为文学之乡的情况下,西吉县创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也有点异想天开。

中国作协最初也有些疑虑,派人多次考察发现,西吉县不仅文学尖子人才优秀,后备人才队伍庞大,新人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西吉县在19个乡(镇)都有文学协会、所有的中学都有文学社、所有的机关单位都有文学组织,形成了良好文学氛围。文学在这里依然神圣,作家在这里最受尊重。这在全区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之乡”。

2011年10月10日,中国作协派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同志,给西吉挂牌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仪式非常隆重,县领导、机关干部、普通百姓上千人参加,中国作协来的同志都感动了。作为宁夏作协的工作人员,我也参加了挂牌仪式,也被感动了。

挂牌五年时间,西吉县的文学事业有了更好的发展,县上把“文学之乡”当作一个品牌一种精神动力,推动西吉县的各项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这期间,各地的作家到这里采风、各地的记者到这里采访,每个来的人都惊叹、感动。我也随着多次到西吉,除了感动,我还发现:文学照亮了这块土地,照亮了人心,文学让这里的人找到了另一种活法,贫穷而富有,艰难而诗意。

正因为如此,今年5月12日,中国作协启动“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活动,首站选在西吉,由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主讲。铁凝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讲了文学如何照亮她的生活,生活如何照亮她的文学。近千名西吉县干部群众、文学爱好者、学生参加了活动。我也有幸随行,聆听了讲座。

讲座之后,铁凝一行看望了几位贫困中坚守文学的基层作者。一位回族诗人,他写出的诗歌不能发表,他就抄写出来,贴在门板上,把门板背到集市上,让人们看。一个农村妇女,有三个孩子,两个老人,一大家子,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陷入绝望时,是文学挽救了她。还有一位残疾作家,在轮椅上坐了20多年,写出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他说在万念俱灰的日子里,因为有了文学这盏明灯的照耀而不再黑暗。铁凝被感动了,她说,这些人内心明亮、甘于清贫、不屈不挠、不懈追求,正是文学的基础和希望。她还说,文学是西吉县大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

随后,铁凝一行到宁夏各地调研,很多地方都与西吉一样,生长文学。她说,土地的贫瘠,可能很难改变,但贫瘠的土地上可以产生富有的文学!的确,不光是在西吉,在宁夏南部山区,就有一种长得最好的庄稼叫文学。(责编晓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