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小家和大家的幸福密码

小家和大家的幸福密码

时间:2024-10-22 10:32:46

“赛音白努(蒙古语‘你好’)!”

“阿尼哈撒哟(朝鲜语‘你好’)!”

“你好!”

刚一见面,赵晓芳就用三种民族语言送上问候。赵晓芳是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古城村党总支书记,也是远近闻名的“语言高手”,能熟练运用蒙古语、朝鲜语和汉语。

“我是蒙古族,朝鲜语是在与家人、村民日常相处中学会的。”赵晓芳笑着说。

赵晓芳的家庭成员由蒙古族、汉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组成,他生活的古城村朝鲜族人口占了98%。因此,无论小家庭还是大村庄,民族团结对赵晓芳和村民们来说格外重要。

家庭:处处弥漫着幸福味道

1987年,赵晓芳与汉族姑娘陈玉华喜结良缘。

“父亲和我岳父是同学,两个家庭都知根知底,非常熟悉。所以,父母都支持我们。”就这样,蒙古族青年和汉族姑娘的爱情,拉开了这个多民族家庭聚合的序幕。

回忆起夫妻共同走过的路,赵晓芳说,在共同生活的几十年中,两人没有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产生过矛盾。“这充分说明,是不是一个民族不重要,只要人好,彼此相爱,就能把日子过得很好。”赵晓芳笑着说。

也许是受到哥嫂的影响,赵晓芳的两个妹妹先后嫁给了朝鲜族,日子过得也是红红火火。赵晓芳的大女儿长大成人后,与达斡尔族小伙子相爱,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个温馨、幸福、和谐的多民族家庭,就这样组成了。

“我和爱人从来都不干涉孩子们的感情生活。56个民族本来就是兄弟姐妹,如今相爱结婚走到一起,更是亲上加亲的好事。”赵晓芳说。

“家里哪个兄弟姐妹遇到困难了,大家都会全力以赴去帮忙,在经济上也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矛盾纠纷。”

每到节假日,这个多民族家庭就迎来最热闹的时刻。蒙古族的手把肉、朝鲜族的辣白菜和江米糕等各种美食纷纷端上饭桌,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飘荡在小院的上空,让左邻右舍好不羡慕。

“我们一大家子虽然由不同的民族组成,但一点也不影响交流,彼此的民族语言年深日久、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赵晓芳说,这也是他能掌握三种民族语言的“奥秘”。

在相濡以沫的生活中,融合到一起的除了感情,还有饮食习惯等。如今,赵晓芳的爱人也习惯了蒙古族、朝鲜族的饮食习惯,还学会了制作手把肉和腌制辣白菜,尤其是制作手把肉的手艺是一绝,村里谁家宰羊都邀请赵晓芳的爱人去掌厨。每每提到此事,赵晓芳都充满了骄傲。

赵晓芳认为,一家人能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与良好的家风分不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我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赵晓芳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相亲相爱”的良好家风是他们家的“幸福密码”。

村庄:民族团结花开正艳

赵晓芳不是土生土长的古城村人。

1967年,古城村的朝鲜族群众要发展畜牧业,于是邀请蒙古族的知名兽医——赵晓芳的父亲赵振文来古城村进行指导。从那时候起,民族团结的种子就在古城村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2009年,赵晓芳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从此,赵晓芳无论在自己的小家,还是在村子这个大家里,都用心呵护民族团结之花,让它越开越鲜艳。

“在多民族聚居村当支书,一定要把民族团结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村民们选我当支书,为的就是给他们办实事。”这是赵晓芳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村里的朝鲜族把多年种植水稻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蒙古族、汉族,蒙古族也把畜牧业养殖经验传授给汉族和朝鲜族,一起走农牧业协同发展之路。汉族同胞有种植旱田和经商做买卖的特长,他们也把自己的“绝活”原原本本地教给蒙古族、朝鲜族,多业并举。

各民族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同发展、共命运,逐渐形成了“各民族一家亲,共建文明富裕村”的喜人景象。

为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村里出资一部分,组建了“阿里郎老年艺术团”,充分发挥朝鲜族能歌善舞的特长,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老人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古城村的各民族老人就被邀请去共度佳节。他们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附近嘎查的效仿,临近的白音特布斯格和乌兰胡硕两个蒙汉嘎查也陆续举办了规模不一、形式内容多样的老人节活动。

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后,赵晓芳考虑的最多的就是怎样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面对全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家里多半是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现状,他带领村民围绕增收致富,以水稻种植合作社为载体,不断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方式。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种植合作社采取“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全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今年48岁的李太源是水稻种植合作社的成员,他说:“自从加入合作社后,从春播到秋收都是科学统一管理,水稻盘育秧播种机和高速插秧机的投入使用代替了传统人力插秧,有效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收入明显提高。”

刘铁明是古城村的村民,多年来一直在外地务工,家中的耕地一直闲置。如今回到家乡的他,十分看好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发展前景,主动加入了合作社。“自2012年3月草原香云水稻种植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先后投入170多万元用于购置播种机、插秧机等农机具,大大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今年5月,我们又成立了稻丰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加工厂,打造自己的品牌,完善合作社的管理机制,引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赵晓芳说。

在古城村,每天都演绎着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难怪,村里很多朝鲜族老人碰到赵晓芳就说:“你是蒙古族孩子,也是我们朝鲜族孩子,我们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责编:增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