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王东海的青春在西藏乡村更美丽

王东海的青春在西藏乡村更美丽

时间:2024-10-22 09:59:41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这样一来,即便我离开了这里,在党员的带领下,老百姓一样有奔头。”谈起带领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事情,日喀则市仁布县德吉林镇镇长王东海充满自信。9年前,为响应国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的王东海只身奔赴西藏,从此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9年里,他带着对这片土地与藏族同胞的热爱,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痴心不改。

只做对群众有益的事

2009年7月,王东海毅然放弃内地就业的优越条件,带着梦想来到西藏,成为帕当乡切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干部。那天,为迎接王东海的到来,全村人都出动了。他的脖子上挂满寓意“吉祥”的洁白哈达,村里还宰了两只羊为他接风。

热闹的欢迎仪式后,困难接踵而至。切村的条件远比王东海想象的艰苦——一天只有两小时水电供应,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网络,上交的工作材料和简报都要靠手写。生活的不适应、饮食上的不习惯,也时时困扰着他。

为尽快和藏族同胞熟悉起来,王东海下定决心学藏语。他拜乡政府的藏族干部为师,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用汉语谐音一字一句地记下藏语发音。一年后,他已经能用简单的藏语开展工作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东海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自治区政府为每个村配发了一辆轻型货车,村里却没人会开。王东海在大学期间已经考取驾驶证,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司机。他用货车为村民拉牛犊、牧草、水泥、化肥,送他们看病、上学,早出晚归,乐此不疲。

村里的五保户次仁玉珍老人去世了。按当地的习俗,人故去后要天葬,天葬的地点在拉萨市的堆龙德庆县,驱车来回近400公里的路程。西藏的冬天,天寒地冻,道路湿滑。忍着困乏,王东海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运送老人遗体的车,颠簸7个小时后,终于赶在太阳升起前抵达了天葬台。“天葬是藏族的神圣仪式,他们把我当家人了,才会让我参与其中。”村民们的信任,让王东海深受感动。在天葬台这个圣洁场所,他获得了对生命意义的禅悟:“活着时,好好活,活得精彩;死去时,才能安心地离开。”

当然,面对工作上、生活中的困难,王东海也曾有过辞职回家的念头。在学校,他是班长,会跳街舞,会吹次中音号,还是笛箫协会的创始人。如果回到内地,他相信自己能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在村里呆的时间越长,王东海扎根西藏、服务藏区的心愿则更加坚定。

“干事创业,不能总待在办公室里,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干对百姓有益的事,才能带动农民致富。”在切村的每一天,王东海都在思索自己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

要想当好村干部,必先当好村民。在乡干部和村支书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走访,王东海掌握了全村60余户家庭的基本信息,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建立了贫困家庭电子档案。摸清了家底,扶贫才能精准施策。王东海发现,切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可利用资源少,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全村400人仅有560亩耕地,且以种植青稞、土豆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他据此制定了切村发展规划,提出可行性较强的发展项目,其中之一就是劳务输出。

王东海通过整合村里有技术的剩余劳动力和致富能手,共同出资成立帕当乡切村劳务输出合作社,注册资金80万元。2011年,他又为合作社争取到3个大项目,总投入资金达100多万元,直接解决了35名困难群众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自从有了合作社,我们都不用外出务工了,在家门口就有收入,还可以学到技术。”合作社社员拉巴次仁高兴地说。

王东海的努力,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每到冬季,村民会专门给王东海送来自家晒干的牛粪做燃料。村里物资稀缺,买东西要到30公里外的县城,大家便经常给他送糌粑、土豆等食品。乡亲们常对他说:“东海,你能来咱们这儿工作不容易,没有糌粑吃了、没有青稞酒喝了告诉我们,我们给你送过去。这儿就是你的家!”“东海,今天我们家儿子结婚,你一定要过来热闹热闹……”

任职9年来,王东海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取得了优异的工作实绩,先后荣获2012全国十佳“村民贴心人”、2012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西藏自治区第四届先进工作者、“第二届感动日喀则十大人物”等称号。2012年10月,他被提拔为德吉林镇党委副书记,2016年1月出任镇长。在全县八乡一镇中,他是最年轻的乡镇长。2017年6月,王东海荣获“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称号,并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获奖者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这样评价他说:“敢担当、能吃苦、不畏难,敢干事、能干事、干实事,是一个清醒坦诚、聪明智慧、务实进取的人。视百姓为父母,始终有那么一份情、那么一份意、那么一份爱。”

念好授人以渔“致富经”

从服务管理一个村到服务管理9个村,从偏远的帕当乡到县政府所在地德吉林镇,尽管王东海的职务发生了变化,但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始终没有变。

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王东海特别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村党支部书记伦珠,就是王东海一手培养起来的。

一直以来,帕当乡没有馒头店,村民想吃馒头只能到几十公里外的市场购买。每次大家去都要买上一大袋,放在家里备着。这不仅影响馒头口感,放置时间长了还不利于健康。王东海了解情况后,便向县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项目贷款3万元,带领当时还是贫困党员的伦珠开起了“党员惠民馒头店”。

为了让馒头店正常营业,王东海以一天200元的工资从拉萨请了一位做馒头的师傅。“我跟师傅说好了教15天,但伦珠特别勤奋,10天就学会了。他知道,多学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钱。”王东海感动地说。馒头店开张后,生意格外好,伦珠一家每月至少收入2000元,他本人也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2012年,王东海又带领一名贫困党员在全乡开了第一家“党员惠民蔬菜店”,彻底改变了帕当乡干部群众吃菜难的问题。现在,蔬菜店每月能盈利3000元。

当上镇长后,王东海在全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和“一村一特”项目建设中,更加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艾玛村的贫困党员贡觉一直从事藏香猪养殖,其间遇到了资金短缺、场地不够的难题。王东海帮他争取资金5万元,在村外建成一个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养殖场,还从林芝引进纯种藏香猪3头,帮助改良养殖场藏香猪品种。如今,贡觉的藏香猪养殖规模从50头扩大到了120头,带动全村6户村民致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公认的净土,藏区出产的鸡蛋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一颗藏鸡蛋甚至可以卖到4块钱。强钦村村民次珍是藏鸡养殖能手,她一心想扩大养殖规模,却遇到了种鸡苗来源和资金上的困难。

2014年,王东海从对口帮扶强钦村的武警西藏总队争取到15万元资金,建起400平方米的养殖场。他又找到全国人大代表、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益西卓嘎,争取了600只鸡苗,帮助次珍建立强钦村斯龙惠民藏鸡养殖场。“一年光卖鸡蛋,我就能赚5万多元。”如今说起藏鸡养殖,次珍开心又自豪,“这多亏了镇长帮忙!”

富裕起来的次珍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帮扶村里3户贫困户,每年每户补贴2000元,节假日还会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在镇长的帮助下,我的日子好过了,我希望能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雪域高原,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最美丽的青春最适合在这里绽放。在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担重任——9年时间过去了,王东海在母校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再也无法割舍这个地方。在西藏,他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来到西藏,我虽然获得的物质财富不多,但我的人生过得有价值,我感到非常满足!”(责编龙慧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