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托木斯克之战(中)
沙俄第七军团抵达黑溪镇后,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猛烈的炮击。
战场上,沙尘飞扬,旌旗摇曳,无数颗炮弹砸向明军阵地,火光冲天,房屋倒塌,烟雾弥漫,将两千名明朝士兵炸得狼狈不堪。
然而,幸运的是,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明军在黑溪镇的防御工事相当坚固,暂时并未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只有偶尔一两枚炮弹精确地落入坑道内,才会带来一些不幸的损失。
必须承认的是,如今的蛮夷诸国在武器装备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进步,与明军相比,他们除了缺乏重型机枪和充足的重型火炮外,在轻武器的对抗中基本已没有了代差,虽然在步枪性能上,明军仍然遥遥领先于蛮夷,但差距已经比以前使用燧发枪时小了许多。
虽然他们的步枪都是进口自大明,但只要有足够的数量,至少可以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也不得不说,为了向大明帝国发动战争,沙俄包括欧洲诸国的准备可谓是相当充分,各国仅仅从大明进口的 TL-1 式步枪,在这数年中就达到了数百万支之多。
当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情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这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战斗的打响,担任第一波攻击的,是沙俄第七军团第二骑兵师及第四火枪师共一万五千人。
这些蛮夷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手持火枪,竟还高呼着口号,一边射击一边气势汹汹地向着明军阵地冲锋。
此时的沙俄士兵相较于同一时期的欧洲军队而言,无论是在战术运用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毫不逊色,唯一不同的是对“排队枪毙”战术似乎是情有独钟,其阵型略显紧凑一些。
黑溪镇的明军指挥官见此情形,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当即下令十数挺重型机枪齐声怒吼。
“哒哒哒......”
瞬间,无数颗子弹如同倾盆大雨一般落下,不少正在冲锋的沙俄士兵直接被这金属洪流给打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有些人直接被击中要害倒地不起,有些则是身负重伤痛苦地呻吟着。
而那些幸运地逃过一劫的蛮夷们自然也不敢再站着当活靶子了,一些聪明些的士兵迅速反应过来,立刻卧倒在地寻找掩护;而另一些脑子迟钝的家伙却反而惊慌失措地掉头往回跑去,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战场之中。
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试图躲避那无情的子弹,但这样做只会让他们成为更容易被击中的目标,整个战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妈的,一群蠢货!!!”沙俄第二骑兵师指挥官愤怒的看着这一幕不由得开口大骂。
然再如何不满,也不能眼见自己的属下被屠杀而无动于衷,眼见部队无法突破明军的防御,第二骑兵师指挥官便紧急请求火炮对明军的重机枪阵地进行了重点照顾。
不到盏茶,数十发炮弹便呼啸而出,砸在明军阵地上。
“轰轰轰......”
“啊~~~”
“小牛子!!!”
“班...班长,我的腿~~~”
虽说此时火炮的精度不是很高,但仍然架不住数量上的巨大优势,在如雨点般密集的炮火攻击下,三个最靠前的重机枪阵地被当场击中。
伴随着阵阵轰鸣声和滚滚浓烟,这三个重机枪阵地瞬间被撕裂开来,而那些身处阵地上的明军士兵们,则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噩梦。
他们有的被炮弹直接命中,身体被炸得支离破碎;有的则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掀翻在地,身受重伤;还有一些幸运儿虽然没有受到致命伤,但却被炸断了双腿或双手,只能连声哀嚎。
炮击得手后,沙俄两个师继续发动进攻,这一次的攻势比之前更为凶猛凌厉,他们甚至增派了两个火枪团参与战斗。
在将近两万名沙俄士兵的强攻猛打下,明朝军队很快又出现了伤亡情况。
不仅如此,沙俄军队凭借着人数众多的优势,成功地抵消了明朝军队重型机枪的火力优势,此时此刻,双方对射的威力已经相差无几。
“团长,罗刹人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重机枪枪管都打得通红了,但还是无法抵挡住他们的进攻啊!您看,要不就让兄弟们撤退吧……”
面对这样危急的情形,负责驻守的副团长急忙向自家的长官提出建议。
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够及时撤出阵地,恐怕这两千名兄弟最终都会在这里被消耗殆尽。
团长自然也是明白自己属下说得不错,无论如何,他都还没有狂妄到能以两千人去战胜数万人的地步。
不过,完全撤退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托木斯克的吴大人将会陷入孤立无援、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团长当机立断地做出了决策:“命令部队撤出主阵地,退回到镇内阻击敌人!!!”
“明白!!!”
“等下,撤退之前,安排人员埋设震天雷。”
“是!!!”
随着这道命令的下达,全体将士迅速行动起来,井然有序地撤离了主阵地,并将所有重要的武器装备——包括重型机枪在内的重火力,全部转移至黑溪镇内部。
接下来的时间,明军要与那些凶残的蛮夷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巷战。
这也是明军准备给蛮夷一个难忘的教训,要知道,在大明皇帝朱由检的强烈要求下,大明的陆军可都是经过巷战的严格训练的,此乃大明日常训练的部分之一。
而此时此刻这种战术的转变,也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能够有效地限制沙俄炮兵的发挥空间,因为在城镇狭窄的街道和密集的建筑物中,敌方的火炮难以肆意轰炸;其次,大明又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集中强大的火力密度,提高杀敌的成功率。
不多时,残余的一千九百余名将士全部撤入镇内,而沙俄则以为明军抵挡不住,选择了逃跑,一时间士气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