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收复布雷斯特
“哈哈,痛快痛快啊!!!”眼前这幕,让陈国坤豪爽地大笑着。
自巴达维亚一战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如此畅快地打过一仗了,此时的他,确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一旁的王恬脸上也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情不自禁地连连点头。遥想起曾经的吴堡一战,那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区区贼寇李自成竟然逼得自己陷入了绝境。
而如今,面对数万蛮夷,胜利来的如此轻松加惬意,放在谁身上,恐怕都会如此。
"哈哈,辛苦王将军在此打扫一下战场,兄弟我去上报督师大人,如何?"陈国坤转身说道。
陈国坤与王恬二人共事多年,参加大小战斗数十场,这相互之间的情感自是不用多说,所以在一起时比较随意一些。
而且此处的战局已成定势,只要那蛮夷不傻,相信再派援军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可以说此战已结。
"无妨,陈大人放心去,这里就交给我了。"王恬拱手笑道。
接下来,就是缴获战利品了,这蛮夷虽死,战场上存活的马匹倒是不少,明军目前唯一还缺的就是这战马,善加利用,不也是好的工具不是?
普卢扎内这边,战斗亦已进入尾声,蛮夷大军在此处的兵力达到4万,比起援军足足多了4倍有余,倭奴的攻势要稍稍艰难一点,但也仅仅是那一点。
数万倭奴如潮水般从四个方向凶猛攻入普卢扎内,守城的蛮夷们在接连丢失两道防线后,斗志逐渐崩溃。
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腥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窒息。蛮夷们原本嚣张的气焰,在倭奴的凌厉猛攻和马克沁无情的扫射下,如被狂风席卷的残焰,越来越微弱。
“哦上帝啊,这些该死的异教徒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蛮夷们纷纷绝望地哭喊着。
“该死,我不想死啊~~~~”
“看着上帝的份上,我投降~~~”一些蛮夷颤抖着举起白旗,眼中透露出无尽的绝望和恐惧,曾经的勇猛早已荡然无存。
不光是倭奴,战至此刻,明军亦加入到最后的决战当中。倭奴们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他们的喊杀声在空中回荡,不得不说,在攻克普卢扎内的战役中,这些炮灰部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此时的倭奴已经攻破城墙,冲进城内,城内除了蛮夷士兵外,尚有数千民众。
让杨奇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倭奴仆从军竟然对这些手无寸铁的蛮夷,进行了同样的屠杀,但凡是遇到蛮夷,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
而残余蛮夷则被压缩在城内东北方向,一座小桥前的一小块区域,本来这些蛮夷是打算从此处突围出去的,被提前堵在此的第一和第三军一部给打了回去。
“督师大人,此战已成定局,我等是否可以考虑下一步棋了?”另一边,眼见大局已定,李来亨较为兴奋的提醒。
“嗯,李大人所言极是,不过想必那马扎然也得到普卢扎内的消息,要想偷袭也不太可能。所以,我军索性就摆开架势,大摇大摆的向吉莱尔前进,这毕竟是在法兰西的国土上,那马扎然仍然手握二十万大军,我等如此,恐怕由不得他不战了。"杨奇思索片刻,便自信回道。
李来亨闻言,垂头想想,确实如此,既然已拿下普卢扎内,其初步目标已然达成,有些事不可为的倒不用强求,反正现在是兵强马壮,横推过去就是了。
"全凭督师大人作主!!!"
不多时,普卢扎内的蛮夷在明军和倭奴的联合打击下,如惊弓之鸟般溃散,残存的两万在蛮夷外无援军内无斗志的情况下,只得高高举起白旗投降。
普卢扎内一役,明军势如破竹,共歼灭蛮夷约三万人,俘虏两万余人,另有三千余蛮夷民众丧生,此外,还缴获了无数的燧发枪、马匹、火炮和粮草等战略物资。
这一战亦是倭奴仆从军,自成军以来的第一战,虽是作战勇猛,然在开战之初,被蛮夷打死的也不在少数,总计损失一万余人,若没有明军的助战,这个数字恐怕远远不止如此。
明军方面,因主攻乃倭奴仆从军,因此自身的损失微乎其微,除了在进攻普卢扎内的过程中,张三的部队阵亡两人外,再无损失,堪称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拿下普卢扎内,代表着明军卷土重来,彻底在法兰西站稳脚跟,为方便舰队靠岸,5000明军和一万倭奴仆从军,趁大胜之威,马不停蹄地赶往布雷斯特港。
抵达此处后,才惊觉此地果真如李来亨将军所言,这个至关重要的港口,这群蛮夷竟然真的未驻守一兵一卒。
这种情况,在战争中实属罕见,也从侧面证明了明军给蛮夷带来的巨大压力。就这样明军不费一枪一弹,兵不血刃的重新夺回布雷斯特港口。
然而,由于当初巨炮狂轰港内,如今的布雷斯特已是满目疮痍,大量基础设施损毁,还有不少明军和蛮夷的尸体残留。
为防止瘟疫发生,这些遗体自然要清理一番,蛮夷的自不用多说,随意掩埋即可。而明军的遗体,都是当初阵亡而来不及收敛的袍泽,一直曝尸荒野,这一点在李来亨等数千将士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要知道,明人讲究入土为安,曝尸荒野等于死不瞑目,若任由如此,阵亡的将士至死都不会安息。
今日,布雷斯特港重回大明怀抱,将士们的遗体自然要妥善收殓。
于是,明军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将士们的遗体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打包装好,准备运回大明,迁入忠烈祠。
“兄弟~~~好走~~~”
“弟兄,你的仇我们会替你报的~~~”
在清理遗体的过程中,将士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意和肃穆,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搬运着战友的遗体,他们轻轻地擦拭着遗体上的尘土,眼中满是悲痛和不舍,不少将士都是眼含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