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系统助我重振大明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历史军事 > 系统助我重振大明 > 第35章 建奴撤军

第35章 建奴撤军

书籍名:《系统助我重振大明》    作者:牛牛狠牛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关内有没有消息?”多尔衮揉揉额头,随即问道。
              "回摄政王,大清找范家采购的一批粮草,本应昨日就到,可现在已经过了一日,日上三竿了,还没有运到,而且关佐领也失去了消息。"一名镶黄旗佐领回复道。
              "摄政王,关佐领做事一向稳健,从不超时,属下以为关佐领怕是凶多吉少。“代善继续补充道。
              关佐领是本旗佐领,多尔衮的直接属下,勇猛异常,平常做事有理有据,且准时准点,又是大清贵族瓜尔佳氏族人,多尔衮见其是可造之材,便破格提拔为本旗牛录额真,深的多尔衮的信任。
              前段时间,由于大军粮草不继,多尔衮向关内八大晋商采购一批粮食,为保安全,特命关佐领带本部人马,潜入大明境内护送。
              现在关佐领居然失踪,多尔衮知道,从关内运粮的计划应该是泡汤,而关佐领及他那牛录的将士估计是为大清尽忠了。
              多尔衮并不是不想撤军,他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要知道大清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豪格作为多尔衮最大的竞争对手,时时刻刻就等着他犯错。
              如果现在撤军,那就等于集结二十多万大军,耗费无数,落得个无功而返的下场。
              那豪格肯定会毫不客气的对多尔衮雷霆一击,以便取而代之,这也是多尔衮至今不肯撤军的重要原因。
              可要是不撤军,现今大军所剩粮草不多,眼看山海关久攻不下,继续打下去,伤亡只会更大,等粮草不继时,恐怕真会如代善所说,这二十万大军将集体埋葬在这里,那多尔衮就是大清的罪人。
              “洪大人,你认为呢?”多尔衮看向一边的洪承畴,问道。
              洪承畴为明万历进士,崇祯十四年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与清军在松山会战,大败。次年,松山陷落,洪承畴被俘至沈阳,降清,后隶属于汉军镶黄旗,此次出征,洪承畴比较了解明朝,多尔衮底牌尽出,让他也随军出征,自统一军。
              多尔衮询问他,也是想多个思路,毕竟洪承畴也是明朝的老人。
              “回摄政王,奴才近日研究了虎贲营的战法,无非是靠兵器之利,其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奴才以为此次作战失利,虽有所损失,但责任并不在摄政王,而在于这兵器之利,相反大清摸清了明朝最大的一张底牌,回去之后,只要摄政王下令,想方设法弄到一把虎贲营的兵器,奴才愿彻夜研究,以思破解之法。”洪承畴答道。
              不得不说洪承畴还是有两把刷子,在大明和建奴两边混的都还不错。
              而在场的一众旗主们,纷纷憋着嘴,心想:看不出来洪承畴这货这拍马屁的本事亦是天下无双啊,一场赤裸裸的失败,硬是被其找到理由,说成小功一件。
              可心里怎么想,嘴里却不能说,而且还要跟着拍拍屁股。
              多铎与代善亦同时说道:“摄政王,洪大人所言不虚,此次出征错不在指挥失误,回朝后相信其他人也说不了什么,还请摄政王三思。”
              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损失虽然心疼,但关键是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失利不可怕,可怕是失势。
              思考许久,权衡利弊,多尔衮挺直背脊,随即传令道:“洪承畴,本王命你明日率本部兵马,在山海关前佯装攻城,吸引明人的注意,待大军远去后,即刻撤军。代善,传令三军,开火造饭,将士们吃饱睡足后,趁夜撤军。”
              “是!!!”一众旗主答道。
              随着多尔衮的令下,建奴二十万大军南下,欲拿下京城的行动宣告彻底失败。
              同时,多尔衮不知道的是,豪格一系将对其展开疯狂的围攻,险些失去王位。
              ......
              京师保定府附近。
              正值四月,春耕的好时候,一处乡村田野间,几个村夫正在地头劳作,自皇帝近期下旨减免赋税和一切苛捐杂税后,生活也有了盼头,劳动起来丝毫不觉得累。
              更加奇怪的是县衙里的胥吏态度也好了不少,不仅没有了以前的恶语相向,还时常帮忙做一些好事。
              据说也是大明皇帝下的旨意,将保定府作为一个什么试点,这批胥吏有望"转正"。
              "李大爷!!!这是朝廷派下来的巡察员郝大人,有些事要问你,你配合一下,一定要如实回答啊。"
              李四听到有人叫他,忙停下手中农活,只见县衙一众公差,围着一个年轻人。
              正是国子监一百名学子之一,负责保定巡察。
              朱由检确定改革政策后,以保定府为试点,免除七成赋税和一切不合理的苛捐杂税,教育改革和胥吏改革亦在同步进行。
              委派国子监一众学子兼任各地巡察员,收集资料的同时,也是各学子的一项实践课程。
              而自保定府试行改革之后,各方反应还不错,特别是百姓们,一改颓废面貌,个个喜笑颜开,跪呼万岁。
              "是是是,大人尽管问,小人一定照实了说。"李四诚惶诚恐的答道。
              对李四来说,老实本分,平时见过最大的官就是衙役,连县老爷都极少见到。
              听说是朝廷派来的大官,李四有些紧张和害怕,但仍算回答的顺溜。
              "李大爷,来,你坐。"
              派到保定的学子叫唐学成,京城人士,家境较为盈实,从小读书,算是忧国忧民之辈。
              自考到国子监后,这还是第一次外派。
              皇帝自京师保卫战后,一改往日作风,做出了很多改革,让唐学成也得到不少实惠。
              别的不说,就皇帝新开设的物理、化学、经济等几门新课程,几堂课下来,就让唐学成眼界一开,感受到了不同的世界。
              唐学成对这个大明皇帝也更加敬佩,办事倒是忠心耿耿,公平公正。
              "大人,小人站着就行。"
              "李大爷,论年龄您是我长辈,大明朝哪有长辈站着,小辈坐着的道理?来来,您快坐下。"唐学成笑着,拉着李四在身旁坐了下去。
              二人坐定后,唐学成转头对着几名衙役说道:"几位公差,学成请几位去那边巡视一下?!"
              "是。"
              衙役们哪里不明白唐学成的意思?纷纷拱手自觉走到了一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